移动机器人设计及其全局路径规划
【摘要】:移动机器人最大的特点是:通过本身对外界环境信息的感知接收和处理,自主规划移动路线,来达到人们使用移动机器人完成某一任务的目的,即它具有一定的智能,一定的自主能力。路径规划是移动机器人智能的基础,近年来移动机器人的路径规划技术己成为研究热点。本论文以移动机器人设计及其全局路径规划为选题,设计和研究目的是为973项目“仿生微纳敏感器件与智能系统”搭建基本的实验平台,同时也为今后将要深入进行的路径规划方法研究打下初步基础。本文具体完成了以下的主要工作:
首先,本论文根据仿生传感器实验的需要,为移动机器人小车本体提出了基本方案,即:随动轮前后放置的4轮差动式驱动结合板架结构的设计方案。并选定了电动机、光电编码器等相关部件。
其次,结合仿生传感器研究进展以及该研究对实验平台的具体要求,设计并搭建了移动机器人小车的硬件控制系统,包括元件选择、电路原理图和PCB图的绘制等。设计并编写了上位-下位机模式的控制系统软件,实现了上位机与下位机的通讯、上位机自身的路径编码、位置显示以及下位机自身的中断处理、读写LM629芯片等功能。从而基本上实现了整个系统的工作流程,使移动机器人小车具备了按给定路径进行移动并获知实际到达位置的能力。
然后,通过对路径规划方法和遗传算法的研究,设计了一套专门用于离线条件下的应用遗传算法的静态全局路径规划程序,该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方法的一些不足。通过该路径规划程序,基本实现了移动机器人的自主规划路径的功能。
最后,对控制系统进行了调试和仿真,在MATLAB环境中运行路径规划程序做了仿真算例,针对静态全局路径规划问题初步设定并调整了各个遗传操作算子的取值。
|
|
|
|
1 |
冯建农,柳明,吴捷;自主移动机器人智能导航研究进展[J];机器人;1997年06期 |
2 |
张明路,孟庆浩,彭商贤;基于多传感器的移动机器人对感知环境的识别[J];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1998年04期 |
3 |
黄操军,李德胜,王祁;移动机器人轨道检出用平面涡流传感器[J];传感器技术;1999年05期 |
4 |
陈华志,谢存禧;移动机器人导航及其相关技术的研究[J];机床与液压;2003年04期 |
5 |
龚建伟,陆际联,高峻尧;移动机器人失控的安全防范[J];机器人;2003年04期 |
6 |
王洪升,田蔚风,金志华;一种面向智能交通的移动机器人控制系统[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04年01期 |
7 |
李彩虹,宋道金;基于控制器行为特性的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的模糊控制[J];机电工程技术;2004年05期 |
8 |
宋轶群,杜华生,王德新,程刚;一种全自主移动机器人控制系统研究[J];机械与电子;2004年08期 |
9 |
高健,黄心汉,彭刚,杨涛,伍翼;移动机器人PID运动控制器参数的模糊自整定[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S1期 |
10 |
彭刚,黄心汉,杨涛,高健,伍翼,熊有伦;基于神经网络和模糊推理的移动机器人行为决策与控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S1期 |
11 |
李胜,马国梁,胡维礼;基于Backstepping方法的车式移动机器人轨迹追踪控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
12 |
;《机器人》2005年度(第27卷)分类总目次[J];机器人;2005年06期 |
13 |
魏华;李群;陈得宝;;大范围环境中移动机器人SLAM问题的解决方法[J];装备制造技术;2008年02期 |
14 |
吴陈,吴翰声;多Transputer处理器和并行处理技术在移动机器人中的应用[J];计算机学报;1995年06期 |
15 |
李青湘,胡跃明,裴海龙,周其节;移动机器人的鲁棒输出跟踪[J];控制理论与应用;1998年04期 |
16 |
许海平,孙茂相;基于CMAC的多移动机器人智能运动规划[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
17 |
蔡自兴,周翔,李枚毅,雷鸣;基于功能/行为集成的自主式移动机器人进化控制体系结构[J];机器人;2000年03期 |
18 |
文巨峰,周骥平,颜景平,徐钰华;双目立体视觉的移动机器人实验平台的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01年12期 |
19 |
李庆中,顾伟康,叶秀清,项志宇;移动机器人路径跟踪的智能预瞄控制方法研究[J];机器人;2002年03期 |
20 |
赵翊捷,陈卫东;基于地图的移动机器人定位技术新进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2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