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诱导燃烧合成非晶合金
【摘要】:近年来发现了一系列具有较大玻璃形成能力的合金体系,如Zr基、Ti基、Mg基、Cu基等,并用铸造的方法获得毫米至分米量级的块体非晶合金。块体非晶合金与许多金属间化合物的主要组元之间都有较大的负混合焓,满足发生燃烧合成反应的热力学条件,因而可以通过自蔓延反应合成。本文从块体非晶合金的内在热力学属性出发,系统研究了强放热反应体系、弱放热反应体系和添加组元的多组元体系的激光诱导燃烧合成行为和合成产物的组织结构特征,初步建立了激光诱导燃烧合成非晶合金的基本框架。
首先,以电子浓度和原子尺寸判据设计了Zr-Al-Ni、Zr-Al-Ni-Ti和Zr-Al-Ni-Cu合金。XRD和热分析发现,在Zr-Al-Ni体系中,加入少量的Ti,可以形成块体非晶合金,但是其热稳定性降低,玻璃形成能力变化不大,基本保持稳定;添加Cu元素使Zr-Al-Ni非晶合金的稳定性下降,但玻璃形成能力提高。
Zr-Al-Ni是典型的块体非晶合金形成体系,Zr-Al-Ni体系的混合焓约为-50kJ/mol,为典型的强放热反应体系。本文以此合金为例,研究强放热体系激光诱导燃烧合成产物的组织结构特征。合成产物主要由Zr_2Ni,Zr_6Al_2Ni和Zr_5AlNi_4相组成,没有非晶相存在,这与材料体系的强放热特性有关。研究Zr-Al-Ni燃烧合成机理发现,在620℃发生了Zr-Al之间的放热反应,形成了ZrAl金属间化合物;1080℃发生了Zr-Ni之间的放热反应,形成了Zr_2Ni相。
添加第三组元以降低反应热是控制燃烧合成过程的有效途径。在Zr-Al-Ni强放热反应体系中添加Ti和Cu元素后混合焓降到了-45~-30 kJ/mol,均获得了含非晶相的合成产物。Zr-Al-Ni-Ti产物主要由非晶、面心立方的Zr_2Ni相、Zr_6Al_2Ni六角相和α-Ti/Zr固熔体组成,其中Zr_(55)Ti_(10.8)Al_(17.1)Ni_(17.1)成分的非晶体积含量约为一半;Zr-Al-Ni-Cu合成产物主要由非晶、Zr_2Ni、Zr_2Al和Zr_2Cu相组成,其中Zr_(54.4)Al_(20)Ni_(17.2)Cu_(8.4)和Zr_(55)Al_(18)Ni_(13.5)Cu_(13.5)成分的非晶含量达到一半左右。
Cu-Zr-Al合金体系的混合焓约为-23kJ/mol,为相对弱放热的反应体系。本文以此合金体系为例,研究了弱放热反应体系的激光诱导燃烧合成行为和合成产物的组织结构特征。产物主要由非晶、α-Zr,Zr_2Cu,Cu_(10)Zr_7和Cu_8Zr_3相组成,非晶、纳米晶含量大约在20%~60%。其中Cu_(59.6)Zr_(36.9)Al_(3.5)合金的非晶、纳米晶含量超过一半。透射电镜和XRD
|
|
|
|
1 |
郭欲平;非晶合金在变压器制造中的应用和展望[J];上海钢研;1989年04期 |
2 |
朱鉴清
,石松耀;非晶合金的研究与开发[J];上海钢研;1991年04期 |
3 |
沈俭一;胡征;张黎峰;陈懿;;镍-磷非晶合金超细微粒的制备和物性研究[J];化学学报;1992年06期 |
4 |
史建中,曹明中,高剑秋,叶天良;真空单棍非晶态快速凝固装置的研制[J];上海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年02期 |
5 |
晁月盛,滕功清,耿岩,刘晓武,赖祖涵;非晶合金Fe_(78)Si_9B_(13)在脉冲电流作用下的单相晶化[J];物理学报;1997年07期 |
6 |
李瑛,林海潮,曹楚南;自然大气中非晶合金腐蚀界面的微观形貌特征与分维数分析[J];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1998年04期 |
7 |
;Fe-Zr-B非晶合金加 An的行为[J];金属功能材料;1999年06期 |
8 |
韩绍昌,彭平,郑采星,刘金水,徐仲榆,刘让苏;DSC法和XRD法测定Ni_(74)Si_(10)B_(16)非晶合金退火样结晶度的比较(Ⅱ)[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
9 |
李耐锐,陈学定,胡勇,俞伟元;Cu,Zr对Al-Ni-Zr-Cu-Y非晶合金的形成和热稳定性的影响[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
10 |
惠希东,杜立辉,王美玲,陈国良;机械合金化法制备Cu-Ti-Zr基非晶合金[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
11 |
;非晶合金材料合作研究取得进展[J];光机电信息;2011年05期 |
12 |
朱祥宾
,刘玉志
,刘光棣
,张秋荣;高耐磨磁头用非晶合金[J];上海钢研;1985年05期 |
13 |
吴玉琨;氩离子减薄对非晶合金晶化过程的影响[J];材料研究学报;1987年02期 |
14 |
陈晓怡,杨青,罗泾源;电沉积法制备Fe—Cr—P非晶合金[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88年01期 |
15 |
彭平,刘让苏,谢泉,薛开武;B原子浓度对非晶态Ni-Si-B系合金电阻应变系数的影响[J];湖南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
16 |
孟昭富,王群,宋广生;非晶合金Al_(88)Ce_2Ni_9Fe_1回火生成的纳米晶粒度分布与比内表面研究[J];物理学报;1996年04期 |
17 |
李福山,杜学山,任晨星,田高峰;Ga对Fe_(40)Ni_(40)P_(14)B_6非晶合金电化学腐蚀行为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年03期 |
18 |
蔚敬哲;刘劲松;;非晶合金退火后硬度变化的实证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12期 |
19 |
贺红亮;金孝刚;蔡维东;;Fe_(40)Ni_(40)P_(12)B_8非晶合金冲击波诱发晶化的研究[J];电子显微学报;1990年03期 |
20 |
李诗卓,王友良;Co 基非晶合金耐磨性能的研究[J];材料研究学报;1991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