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轴电极介质阻挡大气压辉光放电数值模拟
【摘要】:本文首先回顾了等离子体发展的概况及其应用。在低气压条件下产生等离子体受真空条件所限制。为解决这一问题,各种高气压条件下(特别是大气压下)的非平衡等离子体源发展了起来。文中介绍了弧光放电、电晕放电、介质阻挡放电和等离子体射流并叙述了大气压均匀辉光放电等离子体研究的最近进展。通过对比各种大气压等离子体源的特点,可以看到等离子体射流产生的等离子体均匀稳定。在文中我们采用了相同的射流放电装置一同轴的线筒电极结构,并在电极间插入绝缘介质以形成阻挡,讨论了此种结构下大气压均匀辉光放电产生等离子体所具有的各种特性。
通过建立一维的自洽流体力学模型,对同轴线筒电极结构中大气压介质阻挡放电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在计算中,对于粒子的连续性方程我们采用Scharferter和Gummel提出的有限差分方法,并用电流守恒方程代替泊松方程来求解电场,从而节省了大量的计算时间。通过求解一维电子、离子、亚稳态粒子的连续性方程和电流守恒方程,数值计算给出了电子、离子、亚稳态粒子密度和电场分布的时空变化,以及放电电流、气体电压和绝缘介质板上积累的电荷密度随时间的演化情况。模拟结果表明,在前后半周期放电时,放电电流、气体电压和电场分布是不对称的,这是由于采用了轴对称的电极结构。在放电电流最大时刻,电子、离子密度及电场分布呈现出典型低气压辉光放电的特点,即存在明显的阴极位降区,负辉区,以及等离子体正柱区。分析讨论了介质阻挡的位置和放电间隙对放电电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介质只覆盖在外筒电极情形下,在上半周期电流击穿发生的最早,下半周期击穿发生的最晚,并且放电电流峰值最大,上下半周期脉冲宽窄差异最明显。随着放电间隙的减小,出现了多脉冲放电。。
|
|
|
|
1 |
毛友德
,王和照
,刘声雷;非晶硅薄膜的低频辉光放电淀积[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年01期 |
2 |
宋亦周,姜文娣,方容川;辉光放电和低压化学气相淀积制备的α-SiN_x∶H薄膜的光学性质[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1984年04期 |
3 |
段传喜,高辉,刘红平,黄光明,刘煜炎;一种新型音频辉光放电高压电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
4 |
张禹涛;徐振峰;马腾才;任春生;齐冰;苗书一;;空气中交流针-水电极大气压辉光放电[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
5 |
严一心;卢进军;刘卫国;刘吉祥;王树棠;;宽束冷阴极离子源及其应用[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1989年04期 |
6 |
王德真,宫野,马腾才;氩辉光放电中离子轰击阴极的蒙特卡罗模拟[J];计算物理;1993年02期 |
7 |
王新兵,周俐娜,姚细林;微空心阴极放电自持的辉光放电的理论及实验[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9期 |
8 |
付亚波;张跃飞;张广秋;高原;王建忠;隗晓云;;辉光放电离子渗金属的等离子体发射光谱诊断[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06年02期 |
9 |
刘海鹏;易波;;空气中低温等离子体生成电源的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0年18期 |
10 |
赵建森;张芝涛;徐晓文;王加伟;俞哲;;等离子体阵面吸收与反射电磁波的实验探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
11 |
宋亦周,杨明,姜文娣,方容川;辉光放电方法制备的a-SiN_x:H薄膜光致发光研究[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1987年03期 |
12 |
李百贵;高压加速辉光放电离子阵鞘层离子轰击靶阴极的蒙特卡罗模拟[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1期 |
13 |
张连珠,于威;辉光放电阴极区氮离子(N+2)的蒙特卡罗模拟[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1期 |
14 |
赵晓菲;何锋;;非均匀放电管正柱区条纹特性[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11期 |
15 |
姚良骅,张年满,洪文玉,徐小桥,王恩耀,崔成和,杨式坤;HL-1M托卡马克装置的DC辉光放电清洗(英文)[J];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1997年04期 |
16 |
李一木,杜朝晖,段忆翔,张寒琦,金钦汉,刘鸿石;一种新型微波等离子体增强辉光放电光源基本特性的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98年02期 |
17 |
苏永选,谢永明,李福民,谷胜,王小如,黄本立;微秒级脉冲辉光放电中离子产生过程的飞行时间质谱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2期 |
18 |
王建华,金传恩;蒙特卡罗模拟在辉光放电鞘层离子输运研究中的应用[J];物理学报;2004年04期 |
19 |
徐振峰;齐冰;任春生;王德真;;大气压氦气介质阻挡放电模式转换的研究(英文)[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
20 |
刘湘娜,许明德;微晶硅中的STAEBLER WRONSKI效应[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1984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