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脉冲离子束产生的烧蚀等离子体特性的研究
【摘要】:近二十年来,起源于惯性约束核聚变项目(ICF)发展起来的强脉冲离子束技术(IPIB——Intense Pulsed Ion Beam)在表面强化和薄膜制备等领域发展极为迅速。然而,相对于其在工业应用方面的迅猛发展,其物理过程的研究则显得非常的滞后。利用强脉冲离子束产生的烧蚀等离子体是IPIB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方向,主要应用于制备薄膜工艺和超细纳米粉末的合成等领域。因此,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来研究烧蚀等离子体的物理特性,对于揭示烧蚀等离子体制备薄膜工艺过程的微观机制,提供理论和实验上的依据,为进一步发展烧蚀等离子体制备薄膜技术奠定了基础。
针对强脉冲离子束(IPIB)与固体靶相互作用产生烧蚀等离子体的快速剧烈变化过程,本文首次采用发射光谱法来研究烧蚀等离子体的特性。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既利用了光学测量系统的快速响应时间和极高的灵敏度等特点,又避免了强脉冲离子束放电信号在用常规电学诊断手段时产生强烈干扰的麻烦。因此,选择发射光谱法来诊断烧蚀等离子体的特性是一种简便、可靠的方法。在实验中所测得到的光谱线形,代表所测成分粒子的粒子数密度,因此,光谱线形强度随时间的积分则是该成分粒子的总数。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半定量的计算出IPIB烧蚀聚乙烯靶产生的等离子体中各种成分粒子的相对密度值,并探讨其在薄膜制备方面的利弊。利用这种方法测量烧蚀等离子体的寿命和相对密度,为发展烧蚀等离子体辅助化学气相沉积薄膜工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实验中得到:在烧蚀等离子体中,对于特定波长的谱线所对应的成分所作的时间分辨的发射光谱可以描述烧蚀等离子体的动力学特征和扩散的物理过程;烧蚀等离子体由于IPIB与聚乙烯靶相互作用而产生在靶的近表面,而后由于靶的反冲作用,垂直靶表面向外扩散,形成的时刻大约为IPIB脉冲后30μs;烧蚀等离子体的持续时间也就是寿命约为30μS;形成时间可以从上述任意成分的特征谱线中得到,而持续时间则只能从所有产物成分的谱线估算得到;实验中测量所得到的光谱线强度波形,被认为是这种特征谱线成分总的粒子数。这可以半定量的表明这种成分粒子的数密度;IPIB辐照聚乙烯靶形成的烧蚀等离子体成分比较复杂,但是主要只包含C和H两种元素,我们设想烧蚀等离子体中含有H、C、C~+、C~(2+)、C_2和CH等成分,对于他们的特征光谱线强度,分别进行定量分析,计算出他们之间相对密度的比值;虽然离子束中40%是碳离子,且聚乙烯中碳的含量很高,然而,所产生的烧蚀等离子体中较多的C2含量并不利于含碳薄膜的制备。
面对IPIB技术在制备薄膜工艺和超细纳米粉末等领域的迅猛发展,对于烧蚀等离子体的特性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等离子体的扩散速度对薄膜的生长速率和质量
|
|
|
|
1 |
刘金香,高秀英;低密度烧蚀材料分解动力学[J];空间科学学报;1986年02期 |
2 |
李莉,谭志诚,孟霜鹤;烧蚀材料的热分解动力学研究[J];空间科学学报;1999年03期 |
3 |
戴景民,石义国,康为民,董林生,操缨,李引贤;烧蚀材料的多光谱真温测量法[J];宇航学报;1996年03期 |
4 |
吴瑶曼;漫话烧蚀材料[J];百科知识;1996年10期 |
5 |
蒙泽佳;廖光;郭大华;林贞彬;林建民;;模型表面温度对光电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J];实验流体力学;2009年01期 |
6 |
窦光宇;“火神爷”的克星[J];百科知识;2002年03期 |
7 |
慢光;;国家点火装置点火项目的进展和计划(2007-2010)[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7年05期 |
8 |
钟树荣;飞行器的热防护[J];自然杂志;1983年10期 |
9 |
;牛顿环揭示激光超快烧蚀细节[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1999年04期 |
10 |
赵学庆;刘晶儒;姜宗福;张建泉;;不同激光参数与真空中铝的冲量耦合[J];量子电子学报;2006年02期 |
11 |
林同骥,陈仲英,王汝涌,浦群,周正瑾,阎明山;有序熔楔和转捩[J];力学学报;1981年04期 |
12 |
倪晓昌;王清月;梁建国;;飞秒脉冲参量影响金属表面热特性的研究*[J];光子学报;2006年01期 |
13 |
王丽梅;曾新吾;;266nm飞秒激光烧蚀单晶硅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8年08期 |
14 |
李燕勇;几种材料大试样低温线膨胀系数测试及研究[J];低温与超导;1996年01期 |
15 |
闫卫锋;王苏;马伟;李帅辉;范秉诚;何宇中;崔季平;;酚醛树脂高温热解的激波管实验研究[J];力学学报;2009年04期 |
16 |
常满
,沈大才;再入物理学[J];自然杂志;1981年02期 |
17 |
刘先曙;宇宙飞行新思路[J];百科知识;2004年02期 |
18 |
叶继飞;洪延姬;王广宇;李南雷;;激光等离子体微推进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光学;2011年04期 |
19 |
肖金凯;;粉煤灰和空心微珠综合利用大有可为[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88年03期 |
20 |
阎喜勤,田文炳,李学,姜贵庆;烧蚀花纹的分形结构及菱形花纹传热特性[J];空气动力学学报;1994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