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超高强混凝土组合柱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

姜睿  
【摘要】: 近年来,随着现代建筑向大跨、高层方向发展,超高强混凝土正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超高强混凝土的优异性能是具有更高度强度和更好的耐久性,但随着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提高,呈现出愈来愈显著的脆性。建筑物承重柱的设计是关系到建筑物在大震下能否倒塌的关键。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中规定混凝土强度等级的适用范围为C15~C80,《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JGJ 138—2001强度范围为C30~C60,目前对超高强混凝土、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柱抗震性能的研究并不多见,特别是缺乏在轴压比超限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其延性的研究。实际工程的需要和现行规范、规程指导的脱节形成的矛盾变得日益尖锐,针对上述现状,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对超高强混凝土、钢纤维及新型高弹模PVA纤维超高强混凝土的配制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对其主要力学性能指标进行了分析:①C100超高强混凝土的劈拉强度与抗压强度之比约为1/20,弹性模量比规范计算值大30%以上。②当钢纤维体积含纤率为0.5%~1.5%时,钢纤维能够明显提高基体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提高幅度均在10%以上;显著提高劈拉强度,提高幅度为38.2%~91.9%:拉压比提高幅度为24.1%~73.5%。③当PVA纤维含纤率为0.17%~0.5%时,PVA纤维对基体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提高不明显,提高幅度仅为2.9%~8.2%;可显著提高劈拉强度,提高幅度为22%~46.7%;拉压比提高幅度为15.3%~35.6%。试验结果表明,钢纤维及PVA纤维对超高强混凝土具有显著的增强增韧作用。 (2)通过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对超高强混凝土框架柱的抗震性能进行了研究。设计时考虑剪跨比、轴压比、配箍率主要因素对试件延性的影响。分析了柱的破坏形态和滞回曲线特性。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满足一定延性要求的C100超高强混凝土框架柱轴压比限值和最小配箍特征值的建议值,该轴压比限值比现行规范GB 50010—2002规定的C80柱轴压比限值同比减小0.1;最小配箍特征值同比增加0.02~0.05。按试验结果偏下限,提出了超高强混凝土框架柱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的建议公式。而现行规范GB50010—2002柱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偏于安全。 (3)通过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对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柱的抗震性能进行了研究。设计时考虑剪跨比、轴压比、配箍率主要因素对试件延性的影响。分析了柱的破坏形态和滞回曲线特性。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满足一定延性要求的C100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柱轴压比限值和最小配箍率的建议值,该轴压比限值比现行规程JGJ 138—2001规定的C60钢骨柱的轴压比限值同比减小0.15:在采用HRB400级钢筋的前提下,最小配箍率同比增加0.4%。提出了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柱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的建议公式。而现行规程JGJ 138—2001钢骨柱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偏于不安全。 (4)通过试验对钢纤维及PVA超高强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在较高轴压比情况下(轴压比超限),钢纤维及高弹模PVA纤维对延性的改善作用。分析了不同含纤率对破坏特征和滞回特性的影响。根据试验,提出了满足一定延性要求的含纤率;并提出了钢纤维、PVA纤维超高强混凝土组合柱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的建议公式。 (5)通过试验对钢骨钢纤维及PVA超高强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在较高轴压比情况下(轴压比超限),钢纤维及高弹模PVA纤维对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柱延性的改善作用。分析了不同含纤率对破坏特征和滞回特性的影响。试验表明,采用添加钢纤维、PVA纤维来满足轴压比超限时必需延性的方法,从功效比及性价比上,均要远远优于一味增加配箍率的方法。根据试验,提出了满足一定延性要求的含纤率;并提出了钢骨钢纤维及、钢骨PVA纤维超高强混凝土组合柱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的建议公式。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蒲心诚;;超高强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J];混凝土;1993年05期
2 刁彦平;沈志;李锋;;高强混凝土的发展与应用[J];河南水利;2005年10期
3 任子明;超高强混凝土材料[J];中国建材科技;1995年03期
4 屈志中;国内外超高强混凝土的应用与发展[J];建筑技术;1996年01期
5 刘奋醒;研制超高强混凝土的技术途径[J];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年S2期
6 蒲心诚,王冲,王志军,严吴南,王勇威;C100~C150超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强度及变形性能研究[J];混凝土;2002年10期
7 欧阳东,余斌;超高强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的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8 邱基骆;;国外高强混凝土和超高强混凝土的研制[J];中国港湾建设;1982年03期
9 秦抱石;日本高强混凝土技术开发近况[J];建筑技术开发;1994年01期
10 ;推广应用高强混凝土[J];攀枝花科技;1996年02期
11 朱航征;;1OO~150 MPa级超高强混凝土与高性能AE减水剂[J];建筑技术开发;2009年04期
12 施泽华;;超过1500kgf/cm~2的超高强混凝土(VHSC)的研制和特性[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1982年02期
13 廖原,欧阳东;混疑土抗硫酸盐试验的一种新方法[J];广东建材;2003年09期
14 谭克锋,蒲心诚;钢管约束超高强混凝土力学性能的研究[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1998年05期
15 陆有军,孟云芳;复合超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进展[J];宁夏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4年01期
16 支运芳,王敢峰,李立仁,陈永庆,甘民;集中荷载作用下超高强混凝土无腹筋梁抗剪强度的试验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17 高育欣;吴业蛟;王明月;;超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在我国的研究与应用[J];商品混凝土;2009年12期
18 胡德熙;;超高强混凝土结构[J];建筑工人;1996年01期
19 谭克锋,蒲心诚;钢管超高强混凝土力学性能的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20 欧阳东;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试验的一种新方法[J];腐蚀与防护;2003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美丹;余红发;杨礼明;张云清;陈浩宇;翁智财;;C100超高强混凝土配制技术及蒸汽养护特性的研究[A];全国高性能混凝土和矿物掺合料的研究与工程应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2 孙玉平;;日本高强与超高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应用与研究现状[A];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应用——第七届全国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3 刘数华;王军;;石灰石粉在超高强混凝土RPC中的作用机理[A];全国混凝土新技术、新标准及工程应用——“全国混凝土新技术、新标准及工程应用”学术交流会暨混凝土质量委员会和建筑材料测试技术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姜睿;超高强混凝土组合柱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2 闫长旺;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3 陈国灿;超高强石渣混凝土的研发、力学性能与抗火特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成辉;超高强混凝土的脆性改善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3年
2 郭宇;钢骨超高强混凝土结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欣;集中荷载作用下超高强混凝土无腹筋梁抗剪强度的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4 王勇威;超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组成、结构及其收缩与补偿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1年
5 王林;玻化微珠对超高强混凝土高温后力学性能的影响[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6 张陆;超高强混凝土柱力学性能非线性有限元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7 肖红;纤维—钢骨超高强混凝土短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8 朱卫东;混凝土超高强化制备及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王建波;预应力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梁抗弯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10 蔡静;预应力型钢超高强混凝土梁抗剪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汪峻峰;建材市场添新品:建筑化学材料[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2 ;高性能混凝土与高强混凝土[N];中国建材报;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