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H4169合金摩擦焊接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摘要】:
GH4169高温合金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核工业等领域,这些高技术领域对部件之间的焊接质量要求很高,传统的熔焊已很难达到其质量要求,摩擦焊接作为先进的固态连接方法之一,已成为这些领域高温合金部件焊接的主要方法。由于高温合金的摩擦焊接技术主要用于航空航天等高技术领域,国外对相关技术实行了封锁,因此我们必须自主地对各种高温合金的摩擦焊接工艺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传统上对摩擦焊接工艺的开发都是采用经验性“试错”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研制成本巨大,研究周期长,不适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国情。为了降低成本和缩短研究周期,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结合少量实验的研究方法,探索了摩擦焊接过程中的物理参量的变化,以及工艺参数和工件的几何参数对摩擦焊接过程的影响规律,并建立了环形工件惯性摩擦焊的轴向缩短量神经网络预测系统。
采用弹塑性有限元法建立了惯性摩擦焊接过程的二维轴对称、热力耦合有限元计算模型,模型中采用库仑摩擦模型和剪切摩擦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地模拟了摩擦焊接过程中摩擦副的摩擦行为。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惯性摩擦焊接过程中摩擦扭矩、工件转速、焊接能量和摩擦热流的计算方法。并且相应地编制了一系列计算子程序,耦合到有限元计算模型中,成功地实现了对GH4169合金大型环形件惯性摩擦焊接全过程的数值模拟。计算并分析了惯性摩擦焊接头的温度和应力分布、变形以及惯性摩擦焊接过程中的轴向缩短量、工件转速、摩擦扭矩和输入能量的变化情况,结合实验对上述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
建立了连续驱动摩擦焊接过程的三维刚塑性有限元模型。该模型在摩擦焊接过程的数值模拟中引入了摩擦力,考虑了摩擦面上的环向摩擦力对接头应力分布及变形的影响,完成了两个GH4169高温合金棒材连续驱动摩擦焊接工艺过程的数值模拟。计算并实验验证了连续驱动摩擦焊接过程中接头的温度分布、变形情况和轴向缩短量;预测并分析了摩擦焊接头在高温变形阶段的变形速率、金属流动规律和接头裂纹缺陷的产生。
对连续驱动摩擦焊接过程的三维模型和二维轴对称模型的温度、变形、应力和轴向缩短量的计算结果作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三维模型引入了环向摩擦力对摩擦焊接过程温度和变形的影响,使其等效应力的计算结果更大,进而导致其接头变形量和轴向缩短量的计算结果也更大。通过进一步与实验结果比较发现:三维模型的计算结果更接近实验结果,三维模型能更好地模拟摩擦焊接过程。但是三维模型和二维轴对称模型的计算结果的这种差别并不大,几乎可以忽略,因此在摩擦焊接过程的数值模拟中,可以用二维轴对称模型代替三维模型。
应用所建立的摩擦焊接过程的有限元计算模型,研究了环形件惯性摩擦焊接过程中焊接工艺参数和工件的几何参数对轴向缩短量和焊接能量输入过程的影响,揭示出如下主要规律:(1)轴向缩短量随着初始转速、压力的增大,以及转动惯量的减小而增大,并且它对初始转速的变化最敏感,对压力次之,对转动惯量最不敏感;(2)在能量密度一定的条件下,环件的壁厚也会影响最终的轴向缩短量,壁厚越大,最终的轴向缩短量越小;(3)焊接工艺参数和焊件几何参数对摩擦焊初始阶段的能量输入影响不大,主要影响接头变形阶段的能量输入量以及输入率。一般压力的增大、惯量的减小以及壁厚的减小都会增加能量的输入率,而初始转速的增加只是增加了能量输入量,而不会改变输入率。这些规律对大型环形件摩擦焊接工艺的研制和优化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利用建立的环件惯性摩擦焊有限元模型,对焊接过程塑性区的形成及扩展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得到了塑性区分布及扩展的规律:(1)环件惯性摩擦焊接过程中塑性区呈碟形分布;(2)摩擦焊初始阶段几乎没有塑性区产生,但塑性区一旦形成其扩展速度很快,到稳定摩擦阶段塑性区宽度达到一个稳定值,基本不再变化;(3)只有塑性区达到一定宽度时,接头才会发生轴向缩短,并且一般塑性区越宽,轴向缩短的速率越快。
基于经过实验验证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针对GH4169合金环形工件惯性摩擦焊过程的工艺参数和工件几何参数,运用改进的BP算法,建立了环形件惯性摩擦焊的轴向缩短量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采用训练后的模型进行惯性摩擦焊轴向缩短量的预测,得到了比较准确的预测结果。
|
|
|
|
1 |
王玉,高大路,张光;摩擦焊接参数对高铬铸铁组织及性能的影响[J];焊接技术;2001年04期 |
2 |
毛信孚,刘小文,孙萍;电磁纯铁与不锈钢摩擦焊接工艺的研究[J];航空精密制造技术;2004年06期 |
3 |
孙秀文;;双头摩擦焊接机设计与制造技术浅谈[J];金属加工(热加工);2010年10期 |
4 |
;摩擦焊接排气门[J];焊接技术;1974年01期 |
5 |
寿力奋;气门摩擦焊接的工艺试验[J];内燃机配件;1982年04期 |
6 |
陈祥禧;石油钻杆摩擦焊初始状态特征探讨[J];石油机械;1993年04期 |
7 |
杜随更,吴诗惇,鄢君辉,刘小文,郭鹰;GH2132摩擦焊接过程中焊接区金属的再结晶过程[J];焊接学报;1996年04期 |
8 |
杜随更,段立宇,程功善;摩擦焊接初始阶段的摩擦机制及摩擦系数[J];机械科学与技术;1997年04期 |
9 |
高云;气门摩擦焊接及超声波探伤[J];内燃机配件;2000年02期 |
10 |
齐欣;;西北工大召开TWI中国2010摩擦焊接技术研讨会[J];现代焊接;2011年01期 |
11 |
谢坚;杨化愚;;铝—铜管摩擦焊研究[J];电焊机;1987年04期 |
12 |
傅莉,杜随更;摩擦焊接过程电液控制系统性能分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
13 |
潘春旭,胡伦骥;铝基复合材料-不锈钢摩擦焊接过渡区的显微结构特征[J];金属学报;1996年08期 |
14 |
鄢君辉,赵康,王泓,王忠平;球墨铸铁与45钢的摩擦焊接研究[J];热加工工艺;2000年05期 |
15 |
鄢君辉,王泓,刘小文,薛朝改;铝钢异种材料摩擦焊接质量的人工神经网络识别[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01年03期 |
16 |
傅莉,杜随更,介万奇;强电场对摩擦焊接头组织与性能的影响[J];材料科学与工艺;2003年04期 |
17 |
杜随更,傅 莉,刘小文;摩擦焊接过程的热力耦合有限元分析[J];机械工程学报;2002年06期 |
18 |
本刊编辑部;;一机系统刀具摩擦焊接经验交流会在长春召开[J];焊接;1979年01期 |
19 |
丑永魁;;摩擦焊接钻杆使用效果[J];西部探矿工程;1992年02期 |
20 |
刘玉兰;摩擦焊接在轴承制造上的应用[J];新技术新工艺;1998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