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隐性知识的结构分析与管理研究
【摘要】:
人们普遍认为,蓬勃发展的知识管理,其对象包含人和组织的全部知识,而组织的知识类型除了可编码的显性知识外,还存在难以用语言明确表达的隐性知识。从隶属层次来看,隐性知识分属组织层次和个体层次。个体隐性知识是组织知识创造的源泉和知识转化的对象。因此探讨个体隐性知识的结构与管理问题,不仅对于深化关于知识和知识管理的理论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于全部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提高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从而为组织赢得更强的竞争优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绘制有关隐性知识研究的知识图谱,揭示了关于隐性知识研究的相关学术群体及其代表人物,形象地显示了近年来国际上隐性知识研究的主要学术群体及相关主要学科基础,并展现了个体隐性知识研究的发展态势。
借鉴和吸收前人关于隐性知识概念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剖析个体隐性知识的内涵与结构,是对其进行有效管理的前提与基础。个体隐性知识指的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的,同卓越绩效有内在联系的,难以用语言明确表达的知识。它可分为通用隐性知识和专用隐性知识两大类。在个体隐性知识的层次金字塔模型中,可分为价值观层、认知层、中间技能层和专业技能层四个知识层次,且下层和上层稳定性不同,专业性不同,测评方法不同。个体隐性知识的结构维度可分为元认知、价值观、情感、人际和技能五个方面。实证分析验证了个体隐性知识的层次差异,也为后面的测评方法研究提供了支持论据。
隐性知识难以用语言表达,但并非不可感知和测度。探索个体隐性知识的测评,是对隐性知识进行实质性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个体隐性知识的测评采用黑箱模式。在参考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获取和传播隐性知识的直观体验认知模式和西方心理学上对隐性知识测量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与个体隐性知识相关的具体指标,然后采用与专家访谈的形式对这些指标进行调整、归类、删补,最后抽象出个体隐性知识的5个维度和28项相关具体指标。在测评方法上,尝试探讨运用笔试问卷法,学历和工作年限评定法以及模糊综合测评方法。通过实证研究表明,测评结果能够反映个体隐性知识能力的基本情况。
在个体隐性知识的结构分析与测评研究基础上,提出并论证了个体隐性知识的管理模式。“干中学”模式是获取隐性知识的重要途径;师徒制模式是转移隐性知识的方法;隐喻、认知地图、基于案例的推理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工具;“隐性知识酶”是进行知识创造的媒介。本文对每一模式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用案例事实验证了理论的可行性。
|
|
|
|
1 |
王书贵,薛澜;现代企业的知识管理及成功因素分析[J];中国软科学;1999年03期 |
2 |
高尚;知识管理—强有力的竞争武器[J];煤矿现代化;1999年04期 |
3 |
洪明
,冉棋文
,蒋斌;新趋势:知识管理[J];市场观察;1999年02期 |
4 |
尼福
,章文光;知识管理:前景广阔[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99年09期 |
5 |
王如富,徐金发;知识管理的组织基础[J];科研管理;2000年05期 |
6 |
恩普森,容平;知识管理的挑战[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05期 |
7 |
王道,尤陶江;浅谈企业如何适应知识管理时代的要求[J];经济师;2001年07期 |
8 |
吴金希
,刘冀生;加强知识管理 提高我国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能力[J];中外企业文化;2001年21期 |
9 |
甘永成
,祝智庭;知识管理的绩效评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年09期 |
10 |
袁桂琴;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
11 |
郭涛;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误区和对策[J];科技与管理;2002年03期 |
12 |
彭亚利,卢淑琼,汤晓梅;埃森哲的秘密[J];软件世界;2002年09期 |
13 |
刘穗宏;企业竞争力与“知识管理”[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
14 |
邓珍琴;21世纪的新管理模式—知识管理[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
15 |
张新安;基于人本的知识管理[J];人才开发;2002年11期 |
16 |
王哲;知识管理与高校图书馆[J];经济师;2003年03期 |
17 |
刘希宋,邓立治;知识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运用[J];经济师;2003年06期 |
18 |
孟伟;现代企业的知识经济与知识管理[J];经济师;2003年12期 |
19 |
厉小军,胡上序;知识管理在化工企业中的应用[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3年04期 |
20 |
王胜洲;知识管理的运作及其策略[J];企业经济;2003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