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沈珠江残余变形模型的改进及其应用研究

孟凡伟  
【摘要】: 土石坝因其结构简单、工程经济、施工快速而成为应用最广的坝型。随着我国水利水电建设的快速发展,拟建的堆石坝的高度已达300m级。西部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地震频繁且强度大,因此大坝抗震研究工作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日益突出。从震害资料分析可以看出,土石坝的裂缝、震陷、滑坡等都与地震残余变形有关。在土石坝地震永久变形计算中,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的残余变形计算模型,选用不同的计算模型其计算结果往往会有所差异。沈珠江模型在表达式上为增量形式,参数较少且获取较易,应用性强,概念较清晰,在土石坝永久变形分析中应用较多。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沈珠江模型计算结果有时偏大,对于强震区高面板堆石坝,偏大的永久变形将导致面板应力过大,不便于综合评价面板堆石坝的抗震性能。因此,本文利用高精度中型三轴仪,试图通过试验对沈珠江模型加以改进,并运用有限元计算进一步验证改进模型的合理性和适用性。 本文主要工作分为以下部分: (1)利用高精度静、动两用液压伺服中型三轴仪,对堆石料进行静力、动模量和阻尼比以及动力残余变形试验,其中考虑了围压、固结比、动应力、密实度的不同,研究其在不同应力条件下的变形特性。 (2)在沈珠江模型的基础上,考虑残余变形应力水平的相关性对沈珠江模型进行改进,并整理出计算参数,同时分别利用水科院模型和谷口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整理,以便进行对比分析。 (3)在改进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不同密实度对残余变形的影响,在计算模型中引入孔隙比,得到的模型参数具有孔隙比无关性,具有更普遍的意义,由此可以推得现场密实度下的堆石料的残余变形。 (4)利用试验得出的参数对理想面板堆石坝进行永久变形分析,分别考虑永久变形模型、坝高、坝坡、地震峰值加速度、地震反应谱以及密实度等多种影响因素对坝体永久变形的影响,通过计算验证了改进模型的合理性,并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对工程实际的设计和施工提供指导性建议。 (5)结合工程实际——漩坪水电站面板堆石坝静动力及永久变形分析,用改进模型对其进行永久变形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改进模型的适用性。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周健,屠洪权;动力荷载作用下软粘土的残余变形计算模式[J];岩土力学;1996年01期
2 官霆;孙良新;邢丽英;;复合材料叠层板固化成型后的变形分析计算[J];宇航材料工艺;2006年01期
3 李俊;郭正旺;蒋启登;;飞机强度试飞活动部件残余变形分析[J];强度与环境;2007年06期
4 魏星;黄茂松;;交通荷载作用下公路软土地基长期沉降的计算[J];岩土力学;2009年11期
5 金海明;吴李鹏;;影响线切割加工质量的原因及解决办法[J];模具制造;2006年09期
6 李惠;刘金龙;马赫;欧进萍;;基于OpenSees平台的SMA被动阻尼器及其在斜拉桥减震中的应用[J];计算力学学报;2009年03期
7 王松;喻泽红;;基于ANSYS的大型沉箱码头静力分析[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0年01期
8 王录合;;老采空区上方建筑物稳定性分析及抗变形设计[J];煤炭科学技术;2010年06期
9 王峻;王强;王杰民;;震后黄土动力学特性试验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0年04期
10 黄盛楠;刘英奎;叶列平;孙海林;冯鹏;陆新征;;预应力高强轻骨料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的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07年S1期
11 雷劲松;王汝恒;杨东升;邹银生;;非滑动型连接钢框架抗冲击性能[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12 廖爱华;张洪武;吴昌华;;超速压气机的残余变形分析[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8年11期
13 刘添俊;莫海鸿;;长期循环荷载作用下饱和软黏土的应变速率[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10期
14 周文;刘学毅;林红松;郑莹;;客运专线道岔辙叉垫板焊接的有限元分析[J];焊接技术;2008年06期
15 罗云标;吴刚;吴智深;张敏;胡显奇;;钢-连续纤维复合筋(SFCB)增强混凝土柱抗震性能初探[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9年01期
16 揭军武;;船舶的保养和营运管理[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年01期
17 黄盛楠;刘英奎;叶列平;孙海林;冯鹏;陆新征;;预应力高强轻骨料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的试验研究[J];预应力技术;2010年02期
18 鄢东洋;史清宇;吴爱萍;JUER GEN Silvanus;张增磊;;搅拌摩擦焊接的热力耦合分析模型[J];机械工程学报;2010年16期
19 胡再强;李宏儒;陈存礼;代仲海;;栗西尾矿坝地震反应分析和稳定性评价[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9期
20 梁军;刘均;程远胜;;冲击载荷作用下方形蜂窝夹层板塑性动力响应分析[J];船舶力学;2010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莹;赵海峰;舒思齐;魏悦广;;由残余变形反推微构件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3年
2 王者昌;;局部快冷在熔化焊接过程中的应用[A];第九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2册)[C];1999年
3 刘战伟;谢惠民;方岱宁;孟永刚;顾长志;赵亚溥;;MEMS结构残余变形的SEM电镜云纹法实验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4 朱厚勤;郑际嘉;刘土光;武剑;;纵骨架式船侧结构受刚性垂直首正向碰撞任意位置时刚塑性动力分析[A];第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1994年
5 唐文勇;刘土光;顾王明;王殿卿;;均布载荷下加筋板结构的大变形分析[A];第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1994年
6 任九生;陈锋;;伪超弹性气球的变形[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7 王瑞敏;赵国藩;宋玉普;;混凝土在变幅重复应力作用下的疲劳性能研究[A];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及应用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一卷)[C];1990年
8 田旺生;李黎霞;杨明旺;;钢结构焊接残余应力有限元分析[A];'2009全国钢结构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叶列平;林旭川;汪训流;;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自复位性能与抗震性能[A];“发展绿色技术,建设节约结构”——第十四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魏迎奇;刘汉龙;温彦锋;蔡红;边京红;;基于多重剪切机构模型的土石坝动力反应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陈建;采动场地残余变形特征及预测模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2 袁中夏;黄土动残余变形的特性与机理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0年
3 田锦邦;扁平绕带式压力容器在爆炸载荷作用下的动力特性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7年
4 任文杰;超弹性形状记忆合金丝对结构减震控制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5 张兴华;TiNi相变悬臂梁的冲击响应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6 杨自友;锚固洞室的抗爆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7 穆满根;多层复杂采空区稳定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8 崔迪;形状记忆合金及其智能混凝土结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9 刘金龙;地震作用下多塔斜拉桥失效模式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10 王宏;用于仿生推进的SMA驱动器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玉秋;曲轴参数化建模技术及强度和滚压残余变形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2 李志敏;提速货车焊接构架残余应力与变形的仿真研究[D];大连铁道学院;2003年
3 梁国俐;基于有限元和人工神经网络的焊接过程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4 张观瑞;老采空区建筑地基稳定性分析的数值模拟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5年
5 罗海艳;预应力度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柱复位性能的影响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6 毕静;加筋粗粒土变形和强度特性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7 钟小春;南京地铁地基液化变形及抗震措施研究[D];河海大学;2001年
8 梁炜宇;焊接对多高层钢结构承载力影响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7年
9 孟凡伟;沈珠江残余变形模型的改进及其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10 刘晓雪;焊接残余应力和残余变形分析的建模技术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记者 黄宣传特约记者 梁传松 方桐 通讯员 杨波旭;鄂东大桥将试验室搬到工地[N];湖北日报;2008年
2 王燕宁 通讯员 钱熊;两年何以获9项专利[N];科技日报;2004年
3 倪斌;理念创新 技术创新 管理创新[N];中国冶金报;2005年
4 滦县职教中心 陈志红;曲轴的矫直与修复方法[N];河北科技报;2007年
5 赵卫中 本报记者  杨丽娟;自主创新引领大连高新区迅猛发展[N];辽宁日报;2006年
6 记者 代晓明;首台国产秸秆锅炉自贡造[N];自贡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