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开奇,孙本繁,何国钟;Na_2(X~1∑_g~+)+Cl(3~2p)反应散射准经典轨迹研究[J];化学物理学报;1991年04期 |
2 |
李明;和小虎;刘玉芳;;准经典轨线方法研究Li+HH(v=0~5,j=0)→LiH+H反应[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
3 |
李庭晏;施兆民;卢涵林;赵文荣;于伟翔;袁遐林;;~(59)Co(n,p)~(59)Fe,~(59)Co(n,α)~(56)Mn,~(59)Co(n,2n)~(58)Co反应截面的测量[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90年06期 |
4 |
薛卫东,朱正和,冉鸣,王红艳,邹乐西,孙颖;U+CO体系的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J];物理学报;2002年11期 |
5 |
姚丽;黄德康;仲海洋;;用含时波包方法将SVRT模型应用到F+CD_4→CD_3+DF反应中[J];化学物理学报;2005年06期 |
6 |
李庭晏;施兆民;卢涵林;赵文荣;于伟翔;袁遐林;;~(58)Ni(n,p),~(60)Ni(n,p),~(62)Ni(n,α)和~(54)Fe(n,p)反应截面的测量与评价[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92年02期 |
7 |
于保生,申庆彪;~(63)Cu(n,x)~(60)Co监视反应截面评价[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1994年00期 |
8 |
罗均华,周丰群,孔祥忠;13.5—14.6MeV能区中子引起的铂同位素核反应截面测量[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5年06期 |
9 |
王永昌;袁俊谦;杨景康;孔祥忠;任忠良;王化民;;产生长寿命核的几个(n,2n)反应截面的测量[J];中国物理C;1992年08期 |
10 |
袁坚,李辉,陈补强,陆道如,陈泉,刘晓东,孙祖训;氢硼热核反应截面测量[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1994年00期 |
11 |
孙桂华,杨向东;H+H_2反应截面的全量子力学研究[J];物理学报;2002年03期 |
12 |
姚立山;(n,t)反应截面的系统学计算[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1期 |
13 |
孔祥忠,王永昌,袁俊谦,胡尚斌,杨景康;14MeV快中子反应截面测量的进展[J];原子能科学技术;1995年04期 |
14 |
周静;傅元勇;周书华;;E_d=20 keV~2H(d,γ)~4He反应截面的测量[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05年00期 |
15 |
朱传新;郑普;;Al活化法测量反应截面技术研究[J];中国核科技报告;2009年01期 |
16 |
范培国
,陈宝林
,赵文荣
,李际周
,黄建周
,卢涵林;~(197)Au(n,2n),~(197)Au(n,3n)反应截面测量[J];原子能科学技术;1978年02期 |
17 |
袁坚,李辉,宋鸿陟,孙祖训,唐国有,陈金象,施兆民,杨其湘,巩玲华;2.5 p-~(11)B核反应截面测量[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1995年00期 |
18 |
蒲忠胜,杨景康,孔祥忠;13.5—14.6MeV中子能区镓的同位素反应截面的测量[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3年07期 |
19 |
张举刚,刘云,肖龙军;完善我国养老保险体制 迎接“银色浪潮”冲击[J];地质技术经济管理;1998年06期 |
20 |
仇九子;~(93)Nb(n,2n)~(92m)Nb反应截面测量[J];物理实验;2002年1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