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冰物理参数的辨识及热力学过程的数值模拟
【摘要】:
海冰对于全球的海洋环流、大气环流和气候演变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而热力学过程直接反映了海冰的生长和消融,因此本论文以海冰的物理参数及其热力学过程为研究背景,以中国第二十二次南极科学考察所获取的海冰现场调查数据为基础,以分布参数系统的控制理论和偏微分方程的数值计算方法为工具,对海冰物理参数的辨识及其热力学过程的数值模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结果概括如下:
1.针对雪层、海冰层和海水层实际的热力学过程,分别建立了一维和三维耦合热力学系统,得到了这两个非光滑系统的性质,运用抛物型方程的L~2理论证明了系统弱解的存在唯一性:并以雪、海冰、海水的密度、比热、导热系数、热交换系数为辨识参数,以温度偏差为性能指标,构造了一个使得性能指标最小的参数辨识模型,证明了辨识参数的存在性,并导出了一阶必要性条件。从而将非光滑分布参数系统参数辨识的数学理论应用到了有关海冰的实际问题中,为海冰热力学系统参数辨识问题的数值计算提供了数学理论依据。
2.目前确定海冰盐度的方法主要是根据盐度数据进行估计,由于盐度数据的测量是采用人工测量的方法,获得的数据非常有限,所以很难得到其细微的变化过程。本论文针对该方法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采用自动测量的海冰温度数据和仅有的盐度数据去估计海冰盐度的参数辨识方法。这里采用了极夜时期的热力学模型和Eicken盐度的模式。证明了这个非线性模型解的存在唯一性,并以描述海冰盐度的参数为辨识参数,以海冰的温度偏差、盐度偏差之和为性能指标,构造了一个新的使得性能指标最小的参数辨识模型,证明了辨识参数的存在性,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和Hooke-Jeeves算法的混合加速遗传算法,利用中国第二十二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所测量的2006年6月21日至7月5日南极中山站内拉峡湾的海冰数据计算得到了海冰的盐度参数,并运用已得到的盐度参数对2006年5月27日至6月20日的海冰温度进行了数值模拟,其结果同Eicken的盐度函数所计算的结果进行了比较。从计算结果看出,辨识参数计算的结果优于Eicken参数的结果,表明本论文所提出的方法是有效可行的,由该方法所获得的南极中山站内拉峡湾海冰盐度函数是具有应用价值的,并且这种方法在某种条件下可作为海冰现场测量数据的一种丰富和补充。
3.海冰热力学数值模式要向精细方向发展,而提高海冰数值预报精度的关键不仅在于模式结构本身,而且在于模式所涉及参数的选定,所以建立和完善具有观测依据的热力学模式参数化方案至关重要。本论文采用了非极夜时期的热力学模型和本论文已经获得的海冰盐度函数,对该模型中描述热源项的三个关键参数进行了参数辨识。首先利用区域分解法和Galerkin方法证明了该系统弱解的存在唯一性,并以这些关键参数为辨识参数,以温度偏差为性能指标,构造了使性能指标最小的参数辨识模型,证明了该辨识参数的存在性,并采用本论文先前提出的混合加速遗传算法,利用中国第二十二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所测量的2006年8月1日至8月31日南极中山站内拉峡湾的海冰温度数据求出了辨识参数,并运用已得到的辨识参数对2006年9月1日至9月30日的海冰温度进行了数值模拟,其计算结果同Zillman和Shine参数计算的结果进行了比较,优于Zillman和Shine参数所计算的结果,从而进一步完善了具有观测依据的海冰热力学模式中热源项的参数化方案。
|
|
|
|
1 |
高德文,王继红;判断热力学过程吸热与放热的两种方法[J];物理与工程;2001年03期 |
2 |
何根基;对热力学过程吸热或放热判别方法的探索[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4期 |
3 |
赵喜梅,王浩;热力学过程吸放热情况的讨论[J];邢台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
4 |
刘晓杰;张兰知;;几何构图蕴含的热力学关系[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
5 |
袁龙蔚;论流变力学的理论基础——Ⅱ 流变过程和热力学过程[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80年02期 |
6 |
赵美忠;一种多变热力学过程的分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年04期 |
7 |
龚镇雄;一个描述热力学过程的实验[J];大学物理;1991年10期 |
8 |
曾昭珏,张建民;连结两态热力学过程的任意性[J];大学物理;1992年10期 |
9 |
尹国盛,黄明举,孟杰,夏晓智;热力学过程方向的判断[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1期 |
10 |
符五久,徐小华;熵的变化与热力学过程方程之间的联系[J];大学物理;1998年06期 |
11 |
乔楚良,张学军;伯塞洛脱气体的热力学过程[J];益阳师专学报;1999年05期 |
12 |
张清;判断热力学过程吸热和放热的一种简捷方法[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
13 |
尹建民;;论连结热力学过程两态的任意性[J];嘉应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
14 |
王文志;关于热力学过程方向性的讨论[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年02期 |
15 |
潘定;胡彦;;非隔离体系热力学过程方向与限度判据的导出[J];扬州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年02期 |
16 |
杨景方;吴景利;;求解热力学过程吸热与放热的一种一般方法[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01期 |
17 |
陈祖刚;葛蕴文;;理想气体的一般热力学过程的热量计算[J];纺织基础科学学报;1990年04期 |
18 |
魏建宇,陈玉新,魏桂森,王喜中;热力学过程压强的连续测量[J];河南机专学报;1994年01期 |
19 |
周一平;论判断理想气体热力学过程吸放热性的有效方法[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
20 |
刘国跃;热力学的知识结构和论证方法[J];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年S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