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突变理论在岩土与结构工程中的若干应用

张业民  
【摘要】: 自然界中有许多现象都涉及不连续性。微积分学虽成功地解释了光滑的连续变化现象,但对于非连续问题有时就无能为力了。而突变理论是一种能够直接处理不连续性而无须联系任何特殊内在机制的数学工具。这使它特别适用于内部作用尚属未知的系统研究,并适合用于仅有的可信观察具有不连续性的情况。土工中结构突变、失稳、破坏等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突变现象。其中应用最多是尖点突变模型,因为它的临界面容易构造,且几何直观性很强。因此,论文主要以尖点突变模型为基础,对土工中突变现象及机理,如边坡失稳、地震液化、硬及软土应力-变形特性等,给予数学描述,并通过试验确定其可供应用的模型。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以下方面: 1.应用突变理论尖点模型研究砂土的地震液化模型 根据国内外实测液化资料、孔压的各类模型推导出在即将液化时,松土的超静孔隙水压力有突变,而密实土的超静孔隙水压力无突变这一现象,将尖点突变模型成功运用于对地震液化的判断。对Zeeman突变方程进行了重大修改。原始的突变方程是基于Zeeman突变机构得来的,这一模型目前被广泛应用。通过调整各系数可以使孔压、液化的发展更加精确地被方程所反映。通过逐步逼近的方法算出了方程中的参数,同时液化点和分叉曲线也被唯一地确定。通过对国内外液化资料的回判,可以看出此模型有较高的准确性。 2.应用突变理论尖点模型研究土的静力工作状态 (1)尖点突变模型描述静力载荷试验曲线的可行性及应用研究 静力载荷试验主要用于测定承压板下应力主要影响范围内岩土的承载力和变形特性。但其试验时间很长,加载困难,试验结果也难确定。对于较硬土地基而言,当荷载大于某一数值时,基础急剧下降,地基发生突然破坏。而软粘土和松沙地基土的变形是渐变的,没有突变现象。根据静力载荷试验曲线的特点,定性地分析了利用尖点突变模型表达载荷-沉降曲线的可行性。通过坐标变换导出平板载荷试验的载荷-沉降曲线方程在沉降量、施加荷载及承载力因子三维空间中的表达式。根据土的破坏条件,确定出相应参数并建立其尖点突变模型。利用该突变模型对已有的试验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和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2)尖点突变模型在边坡失稳中的应用研究 总结目前国内外判别边坡稳定性的方法、分析各种判别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研究尖点突变模型模拟监测时间一坡体变形速率的可行性,提出用突变模型模拟目前国内外滑坡体实际监测数据思想和方法,并建立模型。结合各滑坡体实际监测数据定性的检验了模型研究的可行性,提出了预测的思想,并通过现有的数据对监测时间一变形速率进行了初步的预测。 (3)土本构关系的描述及软粘土流动性的模型研究 利用突变理论尖点模型建立的土的本构模型,该模型既可反映软土的渐变破坏,又能拟合硬土的突变破坏,使以往按土的松软或紧硬程度的区别分别建立的各自相应的本构关系,能够统一于同一个模型中。同时,该模型在求解土初始切线弹性模量上达到了实用上要求的精度,并且对土的应力应变路径进行了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土尖点模型描述应力应变路径的可行性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分析推导和比较,表明突变理论中的尖点突变模型描述土的应力应变路径,在定量和定性上都是合理的,可行的。对饱和粘性土而言,仅当剪应力小于长期强度时,土体才呈现类似理想体那样的规律;而当剪应力小于长期强度时,土在恒定剪力作用下,变形渐趋停止。本文引用尖顶突变模式,建立了γ-τ-t的数学关系式,然后带入数据检验计算结果表明,理论和实测值吻合较好。由此可见该模型是可用的。 3.对于建筑结构墙体共振振幅的突变性及细长杆突变失稳中点屈曲位移的研究 (1)细长杆突变失稳中点屈曲位移的研究 压杆失稳问题是工程中的突变问题。Euler公式基于小变形的近似方法,由于采用了曲率的近似表达式而无法求得中点屈曲位移δ。为此,本文利用突变理论原理及精确的曲率表达式建立了Euler杆在考虑几何非线性时的微分方程,通过算例揭示了压力大于分叉荷载时压力与中点屈曲位移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当压力达到荷载分叉点时,Euler杆不会立即丧失承载力,其承载力尚有微量的储备。研究结果与实验结果完全吻合。 (2)本文还应用自创的共振仪对于建筑结构共振振幅的突变性进行验试印证。由作者申请专利的共振仪通过改变偏心块重量W或调节变频器使起振机电机的转速ω近似于连续变化,就可以使起振机获得不同的激振力。将共振机固定在悬臂梁模型顶部中央,在可调变频的共振机上,通过调节共振机的振动频率装置给系统加载。由试验成果可见,振动过程中顶点振幅存在跳跃现象,也即随着激振力增大,系统具有振幅突变特性。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黄润秋,许强;非线性理论在工程地质中的应用[J];中国科学基金;1996年02期
2 郭火元;;突变理论及其在大坝稳定分析中的应用[J];水电自动化与大坝监测;1993年01期
3 施玉群,吴益民;基于突变评价理论的施工截流标准优选[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1997年06期
4 许强,黄润秋;斜坡演化的自组织特征初探[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7年01期
5 曹杰,赵筱青;突变理论在斜坡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0年02期
6 梁宝成;孙雪峰;;白洋淀水生态系统危机及其预警[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7年04期
7 高峰;闫茂林;;突变理论及其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J];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8 高峰;闫茂林;;突变理论及其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9 陈亮;应用突变理论分析Euler压杆的稳定性[J];应用力学学报;2003年02期
10 潘岳,张勇;关于“基于突变理论的深井巷道临界深度”的讨论[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16期
11 王军;舒滋兵;;突变理论在电力企业经营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商业经济;2010年24期
12 李云峰;;突变理论在电力企业经营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北方经济;2011年12期
13 康宇虹;徐照宇;;股票价格突变模型的建立与分析[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14 吴娅;杨楚明;陈伟根;;突变理论在高压断路器运行状态模糊综合评判中的应用[J];广东电力;2007年09期
15 张业民;韦东;;突变理论在生态工程护坡中的应用[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16 董坤烽;杨德宏;;突变理论在变形分析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33期
17 龚艳冰;;基于突变理论的信息化人才绩效评价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32期
18 刘崇熙;材料裂缝形成中的哲学问题——关于突变理论及其应用[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0年02期
19 师新明;国外地震砂土液化研究[J];铁道工程学报;1990年03期
20 潘岳;张培国;;径向分布圆环失稳临界压力的突变理论解法[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199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沈洁;;突变理论分析正常岩层突水的力学性质[A];北京力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标;黄强;席文熙;慎乃齐;;砂土液化的广义回归神经网络判别法[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3 邢永强;冯进城;张宏伟;章煜;路东臣;;豫东北砂土液化综合评判——以德商高速公路鄄城黄河大桥桥基为例[A];河南省地质调查与研究通报2007年卷(下册)[C];2007年
4 张业民;刘义贤;魏宝善;;地基砂土液化的模糊概率及应用[A];第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1994年
5 刘林;杨庆山;张雪枫;;沭河特大桥场地深层砂土液化势评价[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6 宋长清;刘义贤;张业民;;尖顶突变模型在土工中应用[A];第四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1995年
7 潘玉萍;吕波;周荣贵;;高速公路基本通行能力的理论与实践[A];中国公路学会2002年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2年
8 谢君斐;;砂土液化研究与实践的近况[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9 陈建峰;胡琪瑛;石振明;;砂土地震液化危害的概率分析[A];第七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10 任艳荣;;砂土液化与管土相互作用[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业民;突变理论在岩土与结构工程中的若干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2 徐小敏;砂土液化及其判别的微观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3 郭健;突变理论在复杂系统脆性理论研究中的应用[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4 程国勇;饱和砂土剪切波速与抗液化强度相关性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5 王富强;自然排水条件下砂土液化变形规律与本构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6 路应金;集成供应链管理系统动态演化的复杂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7 陈先国;隧道结构失稳及判据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8 赵新华;水下超高速航行体动力学建模与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9 张建宇;基于破坏性创新的企业执行力形成路径与变革机制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
10 傅俊元;中国建筑企业成长能力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元超;模糊突变理论研究与应用[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1年
2 汪贤锋;基于突变理论控制模型的应用与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3 李晓广;高频机械振动下的砂土液化特性及其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4 李声立;颗粒级配对砂土静态液化行为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5 李竹文;基于突变理论的车辆脱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6 董坤烽;小波分析与突变理论在变形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7 蔡红超;基于中心点法的砂土液化判别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陶娟;基于突变理论的近海船舶航行安全评价研究[D];燕山大学;2011年
9 薛涛;基于突变理论的露天矿复杂采空区稳定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10 张拥军;基于GIS的砂土液化可视化评价信息系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西成;多一分战略清醒[N];中国国防报;2011年
2 子建;无所不在的突变现象[N];大众科技报;2001年
3 唐得胜;学会用现代数学解决军事问题[N];解放军报;2006年
4 余星涤;汶川:就地重建还是迁址?[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赵玲玲 段金平;消减地灾,建设宜居京城[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6 记者 段金平;地灾危评表明:南水北调进京线路安全[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7 鞍山市地矿局局长 康志刚;调研深入 防灾有招[N];中国矿业报;2000年
8 侯福志;天津滨海新区开发需地质工作护航[N];中国矿业报;2005年
9 记者 段金平;南水北调中线进京安全线路确定[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10 本刊记者 刘知彦 张宝利;纪万斌和他的《塌陷学》[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