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全息再现像质量的研究
【摘要】:
数字全息术是光学全息术、光电成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该项技术秉承了光学全息术的记录和再现理论,用电荷耦合器件(CCD)代替传统的全息干板记录全息图,并用计算机重构取代光学再现,实现了全息记录、存储、处理、再现、分析等全过程的数字化,给全息术的发展和应用增加了新的方法。在小视场三维测量领域中,如三维形貌测量、形变测量、微应力测量、粒子场监测、细胞观测、微电路检测等许多方面,数字全息都能够充分发挥其特点和优势,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目前,在CCD等光电成像器件的性能和工艺水平的限制下,实现数字全息再现像与直透光和共轭像的良好分离、提高其分辨率和信噪比是目前数字全息技术发展和应用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将促进信息光学理论的发展。
本文在对全息术的发展史和基本原理进行概述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数字全息术的发展情况、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与其相关的各项技术,详细阐述了数字全息术的记录和再现理论,建立了数字全息记录和再现的数学模型,分析和研究了数字全息图的记录条件、再现像的分离条件、影响再现像分辨率的因素等基本问题。
通过理论分析、计算机模拟和光学实验等有效手段,本文着重研究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详细分析了空域微分算子处理、频域滤波、减均值及减参考光和物光值等四种针对数字全息图所进行的图像处理技术,并通过具体实验证明它们在消除直透光和共轭像等方面的作用。最后,比较了几种方法的优缺点。
(2)通过对数字全息记录条件的详细分析,确定了影响数字全息再现像分辨率的主要因素。从这些因素入手,提出了一项能够有效提高数字全息再现像分辨率的技术——基于图像拼接技术的合成孔径数字全息术,并通过实验验证了上述理论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
|
|
|
1 |
郑德香,张岩,沈京玲,张存林;数字全息技术的原理和应用[J];物理;2004年11期 |
2 |
于允平
,孙金刚;数字全息数据存储—21世纪最有前途的存储技术[J];世界产品与技术;1998年01期 |
3 |
钟丽云,张以谟,吕晓旭;合成孔径数字全息的分析模拟及多参考光合成孔径数字全息[J];光子学报;2004年11期 |
4 |
王艳萍,吕晓旭,钟丽云,罗印龙;一种提高数字全息再现像质量的方法[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5年01期 |
5 |
袁操今,钟丽云,王艳萍,吕晓旭,钱晓凡;离轴数字全息记录条件的研究[J];激光技术;2004年05期 |
6 |
周灿林,亢一澜,张志锋;小波变换在数字全息中的应用[J];光电工程;2004年07期 |
7 |
曾然,赵海发,刘树田;数字全息再现像中零级干扰噪声消除及图像增强研究[J];光子学报;2004年10期 |
8 |
陈林森,周小红,邵洁;一种基于二元位相加密的大信息量数字全息水印[J];光子学报;2005年04期 |
9 |
刘惠萍,于佳,王金城,王杨;数字图像处理在激光全息中的应用[J];激光杂志;2005年05期 |
10 |
张武;;计算机图像处理在全息学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0年11期 |
11 |
钟丽云,张以谟,吕晓旭;合成孔径数字全息的记录、再现及实现[J];中国激光;2004年10期 |
12 |
;我校“数字全息立体图像打印机”项目通过浙江省科技厅验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
13 |
张晋鲁;张国梁;吐尔逊;;一种同轴数字全息实验的设计和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S2期 |
14 |
吕晓旭,张以谟,钟丽云,罗印龙,佘灿麟;相移同轴无透镜傅里叶数字全息的分析与实验[J];光学学报;2004年11期 |
15 |
吕且妮,葛宝臻,张以谟;数字全息再现像质的影响因素分析[J];光电子.激光;2005年01期 |
16 |
吕且妮,葛宝臻,张以谟;数字同轴和数字离轴全息系统分析[J];光电工程;2005年02期 |
17 |
潘锋;肖文;常君磊;王大勇;;长工作距离显微成像数字全息合成孔径方法(英文)[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0年05期 |
18 |
戚文静,赵敬;基于数字全息的图像置乱的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2005年05期 |
19 |
夏海廷;郭荣鑫;樊则宾;杨邦成;钱晓凡;程赫明;;数字全息法测量透明物体变形的研究[J];光电子.激光;2011年07期 |
20 |
范琦,赵建林,向强,徐莹,陆红强,李继锋;改善数字全息显微术分辨率的几种方法[J];光电子.激光;2005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