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微米炭材料吸附去除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基础研究
【摘要】:
碳纳米管具有独特结构和性质,不仅在微电子元器件、场发射材料、催化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而且作为吸附材料在储氢、污染物消除等方面的应用潜能也值得关注。本文系统研究了碳纳米管及煤基微米碳纤维对水溶液中低浓度金属离子镉、铁、镍、铜、锌的吸附性能,考察了吸附时间、吸附温度、溶液pH值以及离子浓度等参数对吸附的影响,综合运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液氮物理吸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电位滴定等技术手段研究碳纳米/微米吸附材料的结构及表面化学性质,将吸附材料的孔隙结构、表面物理化学性质与其吸附性能进行了关联,探讨了一维纳米材料碳纳米管吸附金属离子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征。
考察了镉离子在电弧放电及化学气相沉积两种碳纳米管上的吸附特征。发现氧化处理对化学气相沉积制备的碳纳米管吸附能力有显著影响。镉离子在两种碳管上的吸附行为可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进行描述。碳纳米管的吸附量对碳表面pH值呈指数关系。不同pH下的q_m和K_F对在对应pH值下解离的官能团数量呈线性关系。以单位比表面积为单位进行比较,氧化后两种碳纳米管的吸附能力高于活性炭。
研究了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的碳纳米管吸附Fe(Ⅱ)和Fe(Ⅲ)离子的行为发现pH值对Fe(Ⅲ)离子在碳纳米管上的吸附影响比Fe(Ⅱ)大。相同的平衡浓度下,碳管对Fe(Ⅲ)离子的吸附能力高于Fe(Ⅱ)。动力学研究表明,两种吸附质在碳纳米管上的吸附均可用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加以描述。热力学研究表明,Fe(Ⅱ)和Fe(Ⅲ)离子在氧化碳纳米管上吸附是一个自发的、吸热、熵增过程。
研究了多组分体系中镍、铜、锌及镉离子在碳纳米管表面竞争吸附规律,发现对于单组分和双组分体系,吸附量遵从如下顺序:Cu~(2+)Ni~(2+)Cd~(2+)Zn~(2+);这和基于标准电极电势的离子氧化能力顺序一致。对于双组分、三组分和四组分体系,Langmuir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吸附剂对Cu~(2+)离子的吸附行为,而对于其他三种离子,吸附量出现了极大值。在三组分和四组分体中,除了Cu~(2+)离子外,其他三种离子的吸附量顺序如下:Cd~(2+)Zn~(2+)Ni~(2+)。多组分体系竞争吸附规律与离子的氧化还原特性及离子交换密切相关。
考察了煤基微米碳纤维吸附水溶液中镉离子的性能,研究表明氧化处理可大幅度增加煤基微米碳纤维的表面含氧官能团数量,其吸附能力和氧化前比增加显著。以单位重量和单位比表面积为基准进行比较,其吸附能力都很大,明显高于文献报道中的活性炭、甘蔗飞灰、碳纳米管等。动力学吸附数据遵从准二级速率方程。酸性条件下,等温吸附数据均能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拟合,而沉淀发生条件下可用表面沉淀模型描述。
|
|
|
|
1 |
左向春;迟伟东;沈曾民;刘辉;于建民;;碳纳米管对纳米炭复合纤维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3期 |
2 |
;中美联合研制出高柔韧度海绵式碳管[J];现代纺织技术;2009年02期 |
3 |
陈立军;方宏锋;张欣宇;杨建;李荣先;;碳系填充型导电塑料的研究进展[J];合成树脂及塑料;2007年02期 |
4 |
宋影影;李佳节;张彪;;新型铜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J];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2010年03期 |
5 |
王银春,王育人,于泳;一种新型的碳纤维和碳纳米管化学镀镍工艺[J];中国表面工程;2005年04期 |
6 |
吕瑞涛;黄正宏;康飞宇;;高导热炭基功能材料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5年11期 |
7 |
陈青海;刘欢;陈久岭;李永丹;;处理方法对碳纳米管织构性质及负载Pd—Pt催化剂萘加氢反应活性的影响[J];炭素;2006年03期 |
8 |
孙伟福;陈国华;;碳族非金属材料表面金属化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7年05期 |
9 |
孟洁;杨曼;王超英;孔桦;王睿;王琛;解思深;许海燕;;水溶液中分散的多壁碳纳米管与血液蛋白质分子的作用研究[J];新型炭材料;2007年03期 |
10 |
谭智实;;美用碳纳米管“装订”航空材料,使飞机外壳强度提高10倍[J];功能材料信息;2009年03期 |
11 |
Doug Smock;;着眼微观关注耐用性[J];工业设计;2009年03期 |
12 |
吴关寿;碳纳米管一直径1nm的新型碳纤维[J];微细加工技术;1994年03期 |
13 |
李庚英,王培铭;碳纳米管-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J];硅酸盐学报;2005年01期 |
14 |
谌立新;;抗张强度大于传统碳纤维的海绵式碳管[J];功能材料信息;2008年Z1期 |
15 |
王敏炜,彭年才,李凤仪;硝酸氧化法对碳纳米管进行纯化及开管研究[J];江西科学;2002年04期 |
16 |
李凤仪,彭年才,王敏炜,魏任重;催化剂制备条件对碳纳米管的影响[J];分子催化;2003年01期 |
17 |
李寅,王彦,魏月贞,张志谦;连续阳极氧化处理碳纤维的研究[J];宇航材料工艺;1993年06期 |
18 |
陈丽娟,李文军;螺旋碳纤维——雷达隐身的关键吸波材料[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5年09期 |
19 |
;美科学家用纳米技术增强飞机外壳强度[J];纳米科技;2009年02期 |
20 |
乌云其其格;碳纤维表面处理[J];高科技纤维与应用;2001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