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糊模型的鲁棒辨识研究及应用
【摘要】:
由于实际的复杂工业过程常常具有强非线性、不确定性、多变量、强耦合以及工况变化频繁等特点,很难建立其精确的数学模型描述,即使能够建立其数学模型,也由于往往过于复杂,使得传统控制难以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扎德提出的模糊集合理论为不能用精确数学模型表达的复杂或病态系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建模方法。以系统的输入和输出量试验数据为依据,确定其模糊规则,建立系统的模糊模型。本文紧紧围绕着非线性系统的模糊建模和辨识方法展开讨论和研究。
首先,在非线性系统模糊建模过程中,由于存在噪声干扰以及耦合等不确定因素使得通过采用模糊聚类获得的描述模糊关系矩阵,其列间可能存在严重线性相关性,这样必然存在一些冗余规则。如何找到这些规则,化简规则,压缩模糊模型的输入空间是模糊建模的关键问题。本文根据目标函数选择模糊模型的结构,提出了一种非线性系统模糊建模新方法,并通过定理证明了该方法的收敛性。
其次,将时域领域的H_∞辨识方法应用于非线性系统的模糊建模中,使得由干扰到估计误差的最大能量增益达到最小,并利用线性矩阵不等式方法求解辨识过程中未知的能量因子γ,克服了实际工程中γ的值通常要由经验值给出的不确定性或是由迭代算法给出的复杂性等缺点。
最后,采用模糊辨识方法对电站仿真器中的汽轮发电机密封油冷却系统进行模糊建模,仿真及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模糊建模方法能有效地建立非线性系统模型,模型具有较好的精确性。相对于其它建模方法而言,得到的模型具有可解释性。
|
|
|
|
1 |
陈益;薄煜明;邹卫军;陈清华;;超差特征量指标约束下的离散系统待机控制[J];控制理论与应用;2011年03期 |
2 |
王铁超;佟绍成;;一类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执行器故障模糊容错控制[J];模糊系统与数学;2011年02期 |
3 |
张发明;中立型时滞系统的渐近稳定性[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2年04期 |
4 |
贾秋玲,席庆彪,何长安;多时滞非线性系统的H_∞控制——线性矩阵不等式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
5 |
刘德友;张建华;关新平;肖晓丹;;基于LMI的时滞细胞神经网络的全局渐近稳定性分析[J];应用数学和力学;2008年06期 |
6 |
叶卓映,孙继涛;带状态滞后的不确定关联大系统的分散鲁棒控制[J];上海铁道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
7 |
俞立;具有闭环极点和方差约束的不确定离散系统鲁棒控制[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1年04期 |
8 |
许顺孝,杨富文;不确定线性系统迭代学习控制器的设计[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2年04期 |
9 |
方一鸣,刘仙,高庆,王益群;考虑执行机构饱和的轧机速度鲁棒控制[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4年05期 |
10 |
段广仁;闫颖鑫;付艳明;;基于观测器的鲁棒非脆弱控制[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8年01期 |
11 |
杜珺;蒋威;;一类含变时滞的退化中立型系统的鲁棒稳定性[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
12 |
刘建刚;李美兰;;一类不确定长时延网络控制系统的H_∞状态反馈控制[J];数学理论与应用;2008年02期 |
13 |
王福忠;姚波;;广义系统动态输出反馈控制设计的新方法[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8年23期 |
14 |
陈雪波,王成玖;一类互联系统分散鲁棒控制存在的LMI条件[J];鞍山钢铁学院学报;1997年05期 |
15 |
郭雷,冯纯伯;一类具有非线性不确定性系统的鲁棒H_∞控制[J];控制理论与应用;1999年04期 |
16 |
马合保,秦超英;广义不确定线性系统的鲁棒H_∞控制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
17 |
张高民,贾英民;不确定系统的鲁棒严格正实设计的LMI方法[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
18 |
莫以为,萧德云;基于混合信号的状态估计方法[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4年03期 |
19 |
徐炳吉,沈轶,廖晓昕;具有控制时滞的中立型Lurie控制系统绝对稳定性的LMI方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
20 |
苏亚坤;高齐胜;;带有输入时滞的不确定线性系统的H_∞鲁棒控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