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振动剪切动态过滤系统的研究

武红霞  
【摘要】: 过滤介质的污染及滤饼层增厚所导致的过滤通量迅速衰减是阻碍过滤系统应用的一个主要原因。选择一个适合的膜和好的过滤技术是过滤系统能否保证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所在。人们很早就注意到提高剪切速率是增大通量的一个有效方法,同时增大剪切速率可以有效的减弱浓差极化和滤饼层的形成。传统的错流过滤是通过增大切向流速来提高膜的剪切速率,因此需求大功率的驱动泵提供动力。振动剪切速率过滤系统是近年来发展的一项新技术,它产生的最大剪切力是错流过滤的3到10倍。 本文分别通过用621滤布过滤Al_2O_3悬浮液和用孔径为10μm的PP膜微滤CaCO_3悬浮液来研究VSEP动态过滤系统的性能。实验中,测试并分析进料液浓度、振幅和频率等操作参数对过滤通量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优的运行方案。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浓度的增大,过滤通量迅速的衰减,并且稳态通量减小,稳态通量随着频率和振幅的增加而增加。我们还研究了渗透通量和剪切速率之间的关系,在CaCO_3悬浮液的微滤实验中发现:当剪切速率高于0.7×10~6S~(-1)时,透物通量与r_m~(0.165)成比例,剪切速率低于0.7×10~6S~(-1)时,渗透物通量与r_m~(0.2522)成比例。实验结果还表明增大剪切速率可以有效的减弱浓差极化和膜污染的作用。 本文利用参数分析和正交实验等手段,建立雷诺数、欧拉数以及装置的操作参数等无因次数群之间的关系,得出过滤过程中稳态通量数学模型,为振动剪切流强化过滤装置的优化和设计提供依据。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邢卫红,童金忠,徐南平,时钧,王焕章,陈文艳,蔡旭新;微滤和超滤过程中浓差极化和膜污染控制方法研究[J];化工进展;2000年01期
2 方瑶瑶;曾光明;黄瑾辉;曲云欢;李雪;牛菁;;胶团强化超滤法去除水中的镉离子[J];中国给水排水;2009年15期
3 魏营;梁恒国;李齐全;汪麟;;无机膜液相分离技术及其应用[J];西南给排水;2006年02期
4 湛含辉,湛雪辉,张晶晶;编织型中空纤维膜污染与浓差极化的试验研究[J];水处理技术;2005年10期
5 李大蔚;乔继欣;王晓琳;赵孔双;;压力驱动膜过程中浓差极化的介电模型[J];化学学报;2009年04期
6 周玲,冯国桢;电渗析出水偏酸性的原因及其解决措施[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1年02期
7 李文安;杨立军;杜小泽;杨勇平;;阳极加湿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性能的影响[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0年17期
8 王建友;王世昌;;电去离子(EDI)过程水解离机理的研究 (Ⅳ)ED和EDI过程水解离的差异性比较[J];膜科学与技术;2006年01期
9 李国民;李俊凤;刘静芝;吴庸烈;;消除浓差极化提高膜组件脱湿效率[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07年01期
10 李玉红;赵孔双;;浓差极化的介电模型——复合膜/溶液体系的数值模拟[J];化学学报;2007年19期
11 张冰强;闵敬春;;膜通道内不同扰流元件强化传质效果[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7期
12 陈舜华;应用超滤膜精制中药制剂的实验研究[J];净水技术;2004年02期
13 刘忠洲;张国俊;纪树兰;;研究浓差极化和膜污染过程的方法与策略[J];膜科学与技术;2006年05期
14 赵孔双;李玉红;;探测膜/溶液体系内部信息的介电谱方法——以模型和解析为中心[J];膜科学与技术;2007年02期
15 丁凯;;电场作用下水的粘性试验分析[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16 施人莉;杨庆峰;;正渗透膜分离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1年01期
17 刘兆平;曹卫东;赵军;;一种高弹性改性沥青混合料拌和与压实温度确定方法[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1年02期
18 朱又春;李宁涛;彭炽筠;赖远雄;;铜电积过程中的阴极浓差极化和临界电流密度[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1985年01期
19 孟洪,彭昌盛,卢寿慈,宋存义;电渗析过程中的浓差极化及水解离机理[J];膜科学与技术;2003年01期
20 蔡渊蛟,裴生虎,丁荣富;直接快剪试验条件对抗剪强度的影响[J];西部探矿工程;2003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靳强;何义亮;邢卫红;张全兴;;利用超声波清洗膜污染和减轻浓差极化[A];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李学恭;王维民;;微滤膜分离过程中的浓差极化现象及其减弱措施[A];2007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分会学术年会暨中国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产学研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刘元法;贺高红;李保军;;膜分离过程中强化传质的研究进展[A];2006年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李法德;陈元生;;食品加工中的超滤试验研究[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包装和食品机械学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C];1989年
5 徐广超;姚惠源;;豆渣水溶性膳食纤维提取液超滤工艺的研究[A];中国粮油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下册)[C];2004年
6 焦小光;万印华;陈向荣;;利用浓差极化原理超滤浓缩生物大分子溶液[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6年
7 胡海修;胡蓉;胡连超;向青;;大中空膜净化高浊度水的试验研究[A];第一届海水淡化与水再利用西湖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吴波;赵宜江;邢卫红;徐南平;;超声辐照对CaCO_3颗粒体系陶瓷膜微滤过程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6年
9 胡海修;胡蓉;胡连超;刘晓东;向青;;全膜法海水淡化预处理的特型超滤膜过滤性能的试验研究[A];第一届海水淡化与水再利用西湖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吴莉莉;李昕;赵之平;;超声波强化膜蒸馏研究进展[A];中国化工学会2009年年会暨第三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会议论文集(上)[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春华;酪蛋白—胰酶水解动力学模型及反冲与膜表面改性提高酶膜反应器性能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2 方瑶瑶;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胶团强化超滤去除镉离子的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3 张林;烃(醚)—甲醇体系渗透汽化膜及其传质与集成分离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4 潘艳秋;炭膜分离过程的机理和建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5 黄征青;聚丙烯腈/四氧化三铁超滤膜的结构、性能及正交磁场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6 许柯;胶团强化超滤增溶截留水中苯酚的效能机理与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7 白玲;浸没式双轴旋转厌氧膜生物反应器的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8 刘建文;迪恩涡二次流强化编织型中空纤维膜分离性能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4年
9 王瑛;空气自然对流式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性能分析和阴极流道开口率的优化[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10 欧阳文斌;剪切场下二元高聚物共混物的相行为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红霞;振动剪切动态过滤系统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2 陶玲;阳极氧化铝膜过滤牛血清蛋白溶液的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6年
3 纪光;振动膜过滤系统的微滤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杨建;膜法脱除易凝气中水蒸气及其渗透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5 王士勇;银杏叶提取物的纳滤浓缩[D];天津大学;2006年
6 李凤延;两相流在炭膜微滤钛白悬浮液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7 李莹;旋转剪切流强化微滤膜器的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8 刘青山;蛋白酶发酵液超滤及污染膜清洗的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9 张振;利用低浓度表面活性剂胶团强化超滤处理重金属废水[D];湖南大学;2007年
10 张威;两相流管式膜错流微滤的模型建立及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莉;柔性版印刷油墨的配方设计原理[N];中国包装报;2008年
2 邓波;一批标志性创新成果广泛应用[N];中国化工报;2006年
3 吕工;超滤技术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N];中国医药报;2003年
4 梅拥军 韦勇强;Ⅱ型飞机除冰/防冰液最新进展[N];中国民航报;2007年
5 特约记者 唐骏华 通讯员 刘英平;大庆局三次加密井油气层保护技术国内领先[N];中国石油报;2006年
6 杨宏辉;大金推出新一代氟橡胶产品[N];中国化工报;2004年
7 刘群;高科技成型装备服务塑料产业[N];中国化工报;2007年
8 燕化;流延薄膜专用科LD160的性能[N];中国包装报;2005年
9 孙中江 未立清;大高径比机械搅拌槽及其相应技术通过鉴定[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5年
10 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 熊璞 肖凯军;中空纤维膜澄清保健酒的工艺研究[N];华夏酒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