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子动力学的金属纳米颗粒和纳米线的变形行为研究
【摘要】:
本论文使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研究了金属纳米颗粒和金属纳米线的变形行为,主要包括:Cu纳米粒子和Cu/Ag核壳纳米粒子的压缩变形,Cu纳米线、Ni纳米线和孪晶结构纳米线的拉伸变形,以及不同原子配比的Al-Cu合金纳米线的拉伸变形。从而获得了一些低维纳米材料的机械性能及变形机制。
通过模拟尺寸为4 nm、6 nm和8 nm的Cu纳米粒子的压缩变形,发现Cu纳米粒子的压缩应力、温度及结构势能均随压缩应变增加而呈锯齿形上升特征。通过观察原子结构演化可得到:在压缩应力锯齿形上升时,纳米粒子内部的缺陷原子较多,是纳米粒子在自由表面限制下的蓄能过程;而压缩应力锯齿形下降时,缺陷原子迅速消失,意味着表面限制已被冲破,纳米粒子开始释放能量。把该锯齿形压缩应力与纳米尺度摩擦的锯齿形摩擦力进行对比,发现二者的产生原理相似。
通过模拟Cu/Ag核壳纳米粒子的压缩变形,发现了核壳相界面对纳米粒子变形的影响规律。原子结构图显示,Cu/Ag核壳纳米粒子的压缩过程中,大量单一类型的Shockley不全位错在核壳界面处形核,并平行地滑过Cu核的{111}面,最终导致Cu/Ag核壳纳米粒子被压为长条状。在被压缩的纳米粒子中还观察到了孪晶结构,经分析,它通过一对反平行的Shockley不全位错运动而形成。原子应力分布图显示,核壳界面处部分原子在压缩方向的压强极高,可保证开动一对反平行的不全位错。
通过模拟Cu纳米线和Ni纳米线的拉伸变形,发现在初始的结构弛豫中,表面应力能够驱动Cu、Ni纳米线的轴向从100晶向转变为110晶向。原子结构图显示,再取向过程是通过112/6型Shockley不全位错平行运动实现,其中,在Ni纳米线中观察到了滑移面偏转到轴向的运动。对再取向后的纳米线实施拉伸变形,结果显示,拉伸变形实质上是上述再取向过程的逆过程,若卸载,纳米线能够发生形状回复,在Cu纳米线中最高可获得50%的应变回复量。
基于分子动力学方法,进一步模拟了Cu孪晶结构纳米线的拉伸变形,来分析孪晶界对纳米线机械变形的作用机制。基于无宏观变形的新孪生机制,构建了横截面尺寸从3到6 nm,孪晶带宽度从1.25到10 nm的一系列纳米线。结果显示,孪晶界能增强纳米线的拉伸强度,其最高增幅达60%。通过应力—应变曲线的斜率变化及原子结构演化,发现该强化由延长弹性变形和阻碍位错运动两个先后过程构成,二者为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可建立孪晶界面面积(S_T)与自由表面面积(S_F)的比值(S_T/S_F)来表征该竞争关系,当(S_T/S_F)>0.3时,孪晶界延长弹性变形处于优势地位,可被明显地观察到。
使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Al-Cu合金纳米线的拉伸变形,通过改变原子比例来控制纳米线的机械性能和变形机制。首先检查对称度较高的AlCu纳米线,发现表面应力能驱使它处于高弹状态,在接下来的变形中发生结构无序转变,可显示较高的拉伸强度,但塑性差。而对于Cu原子比例较高的AlCu_3纳米线,其拉伸应力—应变曲线呈现多次屈服,原子结构分析表明,相邻两屈服点之间包括(0(?)1)孪晶扩展的塑性变形过程和纳米线中部的完整晶体的弹性变形过程,卸载时能获得4%~9%的弹性回复,纳米线的强度和塑性都较好。对于Al原子比例较高的Al_3Cu和Al_(15)Cu纳米线,它们的塑性较好,但拉伸强度明显下降。
|
|
|
|
1 |
蒋洋,赵修建,梁开明;AlF_3-CdF_2-PbF_2-LiF玻璃的X射线衍射和分子动力学研究[J];功能材料;1998年03期 |
2 |
蒋洋,赵修建,梁开明;CdF_2-BaF_2-LiF系统玻璃的X射线衍射与分子动力学研究[J];无机材料学报;1998年02期 |
3 |
罗熙淳,梁迎春,董申;分子动力学在纳米机械加工技术中的应用[J];中国机械工程;1999年06期 |
4 |
潘海波,末松久幸,山内尚雄;金红石型氧化物晶体结构与性能的分子动力学研究[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0年01期 |
5 |
魏克成,温浩,周涵,徐未,许志宏;丁二酰亚胺类分散剂在伪烟炱表面吸附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5年01期 |
6 |
沈海军,史友进;碰撞C_(20)-C_(20)富勒烯分子的聚合与分裂[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5年02期 |
7 |
韩大雄,杨频;评估石杉碱甲杂合体衍生物作为AD症药物活性顺序的简单方法[J];化学学报;2005年15期 |
8 |
夏明珠;雷武;王风云;;水解聚马来酸酐的微观阻垢机理研究[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6年02期 |
9 |
张远政;倪晓东;范韶蓉;;时间步长对铜平衡熔点模拟计算结果的影响[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
10 |
胡瀚;陈敏华;陈云飞;;基于分子动力学的超晶格薄膜的导热系数影响因素分析[J];传感技术学报;2006年05期 |
11 |
杨立军;孟庆元;李根;李成祥;果立成;;Si晶体中60°位错与空位缺陷相互作用的分子动力学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11期 |
12 |
肖继军;黄辉;李金山;张航;朱伟;肖鹤鸣;;HMX晶体和HMX/F_(2311)PBXs力学性能的MD模拟研究[J];化学学报;2007年17期 |
13 |
胡冬华;高颖;邵琛;冯乾坤;王蕊;;贯叶连翘有效成分金丝桃素与HIV逆转录酶相互作用的研究[J];分子科学学报;2008年04期 |
14 |
杜球;杨晓宁;;粗粒化尺度模拟全氟烷烃的界面张力[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
15 |
徐匡迪,蒋国昌,黄世萍,尤静林;CaO-SiO_2熔渣键合结构的分子动力学研究[J];中国科学E辑;1998年06期 |
16 |
肖丹;夏德宏;;晶粒超细化方法在降低材料表面能过程中的作用[J];热科学与技术;2006年01期 |
17 |
肖继军;朱伟;夏露;樊建芬;肖鹤鸣;;聚环氧乙烷、聚四氢呋喃及其共聚醚力学性能的MD模拟[J];火炸药学报;2007年04期 |
18 |
王世燕;张军;卢贵武;;聚合物阻垢机理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
19 |
贾妍;刘恒;虞烈;;纳米流道内液体特性的分子动力学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
20 |
赵恒华;蔡光起;;纳米加工分子动力学仿真应用及实例[J];制造技术与机床;2008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