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螺素O非天然类似物的高区域选择性合成
【摘要】:
片螺素及其衍生物是一类从海洋软体动物中分离的具有较强生物活性的海洋吡咯生物碱,迄今已发现40余种。片螺素不仅具有吸引人的结构特征,而且也存在显著的生物活性,但由于海洋生物中片螺素具有含量低,分离困难等特点,因而其合成研究十分重要。同时,可以对此类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改造,合成一系列非天然类似物,进行活性筛选,进而发现新药。
通过不同的方法合成中心吡咯环,同时在吡咯环上引入不同的取代基是合成片螺素的关键。本论文设计了一条片螺素O非天然类似物的合成路线,即从3,4-二(三甲基硅基)-1H-吡咯出发,首先在吡咯氮上引入N,N-二甲基磺酰基(吡咯氮上取代基的引入有利于在吡咯的α位引入甲酯基),然后在其α位引入甲酯基,再利用吡咯环上3,4位的两个三甲基硅基的高区域选择性碘代,通过分步的原位碘代与Suzuki偶合反应,高区域选择性地在吡咯环上引入不同芳性取代基团,最后通过脱保护基,共合成了20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多取代吡咯类化合物,所有化合物都通过NMR、质谱等分析手段进行了表征。
本论文还涉及了一些重要中间体的合成方法,我们发现:在对未保护N原子的3,4-二(三甲基硅基)-1H-吡咯引甲酯基时,反应产物主要是吡咯N上的取代产物(13)及少量的吡咯α位取代产物(14),两种产物的比例约为7:1;在对未保护N原子的3,4二(三甲基硅基)-H-吡咯引对甲氧基苯乙酰基时发现,正丁基锂夺取氢的位置和温度有很大关系,低温(-78℃)时,锂离子夺取吡咯N上的氢,温度相对较高(大于-78℃)时,锂离子夺取吡咯α氢;另外,用三氟乙酸银和碘进行第二次原位碘代时,碘离子没有取代吡咯环上的三甲基硅基,反而取代三甲基苯基上的氢,因此在进行二次碘代时,选用了具有较高取代活性的一氯化碘作为碘代试剂,使三甲基硅基的碘代反应能够顺利进行,且反应收率达80%以上。
|
|
|
|
1 |
罗喜牛;王新昌;李毅进;颜俊岩;潘涤;;国产四川-Ⅱ吸附剂从孕妇尿中提取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1993年03期 |
2 |
张艳萍,蒋家新;多糖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粮油食品科技;2004年06期 |
3 |
戴荣继,唐力,邓玉林,佟斌;生物活性环糊精衍生化蛋白质的合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
4 |
李丽,杨锦飞,袁相爱;异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及新进展[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05年02期 |
5 |
梁列峰,翁杰;蚕丝纤维作载体的磷酸钙陶瓷纤维的制备[J];纺织学报;2005年04期 |
6 |
邓小强,樊红莉,王燕,陈超越,党奎峰,段军飞,陈静,向建南;13-cis-异维A酸衍生物的合成、表征及抗癌活性研究[J];合成化学;2005年04期 |
7 |
谭成侠,沈德隆,王成,刘会君,翁建全,欧晓明;含1H-吡唑和咪唑的新型双杂环化合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J];合成化学;2005年04期 |
8 |
徐德进,常燕,万晓泳,张宏,祝树德;0.3%印楝素乳油对水稻褐飞虱的生物活性[J];现代农药;2005年04期 |
9 |
金艳,王秀琴;肝素/硫酸类肝素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J];食品与药品;2005年08期 |
10 |
曾扬;郑伟洁;田世尧;庄镇瑞;;16种农药对莲草直胸跳甲成虫的生物活性测定[J];农药;2005年12期 |
11 |
武岳;袁莉萍;郭庆铭;张一宾;;N-酰基苯并噁唑啉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J];农药学学报;2005年04期 |
12 |
张秀英;李书静;;吡啶二甲酸镓、铟配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5年06期 |
13 |
谢建华;庞杰;朱国辉;陈翠莲;;魔芋葡甘聚糖功能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05年12期 |
14 |
张华;洪敏;李新生;颜雪明;;新型含铬有机化合物的合成[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
15 |
舒元梯;;分子拓扑指数与对卤代苯酚生物活性的预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
16 |
胡军福;李德江;傅和青;;1,3,4-噁唑啉类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
17 |
林美娟;袁莉萍;曹瑾;倪长春;沈宙;郭庆铭;张一宾;;氨基甲酸苯丙酮肟酯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J];农药学学报;2006年02期 |
18 |
尤玉如;何光华;刘士旺;;乳清生物发酵及其制品的研究[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
19 |
龚银香;王子云;王胜;汪焱钢;;N-(5-对溴苯氧甲基-1,3,4-噻二唑-2-基)-N′-芳氧乙酰基硫脲的合成与生物活性[J];合成化学;2006年05期 |
20 |
陈列忠;王开金;陈建明;郑许松;张珏锋;俞晓平;;雷公藤生物碱盐酸盐的制备及其活性测定[J];浙江农业学报;2006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