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层热力学生消过程现场观测和关键参数研究
【摘要】:
气候变暖及其伴随事件,特别是海平面上升,对我国海岸和近海工程会产生一系列影响,气候变化的准确预测是制定适应气候变化工程对策的依据。极区和亚极区海冰和淡水冰是全球气候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因其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一直都被当作物候学指标。目前制约海冰或淡水冰生消过程数值模式发展的不在于模式结构本身,除了数值算法的改进,更在于参数化方案的优化。本文以2005年11月至2006年12月中国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度夏和越冬期间普里兹湾中山站附近固定冰生消过程的热力学观测数据,以及2009年2月至4月环波罗的海地区芬兰和爱沙尼亚7个淡水湖泊湖冰不同生消阶段的光学观测数据为基础,对冰层生消过程及其关键参数进行了分析研究。作者全程负责上述两个观测项目的现场执行工作。
第一章评价了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我国海岸和近海工程的可能影响;阐述了固定冰和湖冰的研究意义;综述了海冰和淡水冰生消过程、南极固定冰热力学观测、以及湖冰光学性质等议题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叙述了中山站附近固定冰生消过程的热力学观测以及环波罗的海地区湖冰不同生消阶段的光学观测所涉及的观测技术和现场实施情况。其中中山站附近固定冰热力学现场观测是迄今在普里兹湾海区实施的最为全面的固定冰热力学观测研究。实践中研制了一项基于磁致伸缩原理的冰/雪厚度测量技术,该技术现场测量精度为±2mm,是目前国际上报道精度最高的冰厚观测技术。
第三章分析了固定冰生消过程,并对积雪热传导系数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夏季固定冰边缘线退缩过程与固定冰的消融过程相互促进。2006年固定冰生长期从2月持续到11月。依据高精度的冰厚观测数据首次对南极固定冰生长速率的日内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极夜期间观测区域海冰生长率日内变化不明显,极夜前两个月和后两个月冰生长率日内变化明显,午后(12:00~15:00)生长率最低;冰内的热—盐耦合过程使得冰内盐度垂向分布在初冰期从“C-型”发展成“?-型”,该分布类型持续到冰发生消融,之后发展成“I-型”;风吹雪作用明显,使得积雪厚度较小,并以新雪为主,其热传导系数季节变化不明显。
第四章基于剩余能量法利用冰生消和冰温廓线观测数据计算了中山站附近固定冰冰底海洋热通量,这是首次完全依据实测数据对东南极普里兹湾冰底海洋热通量的计算研究。冰底海洋热通量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初冰期4月为11.8(±3.5)W/m~2,其后逐渐下降,最低值出现在9月,其值为1.9(±2.4)W/m~2,低水平的海洋热通量持续到11月中旬,之后迅速升高。海洋热通量的季节变化趋势与普里兹湾海冰密集度的季节变化趋势一致。除了海洋热通量趋于0W/m~2或冰生消趋于平衡的时期,引入海洋热通量能使斯蒂芬冰生长模式计算结果更好地逼近观测值。
第五章讨论了对应光合作用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的雪/冰光学特性与其层理结构的关系;评价了积雪层对冰层光通量乃至冰生消过程的影响;首次定量地比较了雪层、粒状冰层以及柱状冰层光学性质的差异;并对环波罗的海地区湖冰和中山站附近固定冰的生消过程进行了简单的对比分析。冰层PAR透射率主要受制于积雪层,当积雪层被清理后或随着春季到来逐渐融化后,冰层的PAR透射率显著增大。从冬季到春季,雪面反照率和雪层的消光系数都逐渐下降,但前者更为明显,春季雪面反照率约为冬季的1/4。冰层的消光系数只有积雪层的1/10~1/3,粒状冰层消光系数是柱状冰层消光系数的2~3倍,冰层的消光系数主要取决于粒状冰层的厚度比例。对于环波罗的海地区湖冰,积雪的隔热作用以及雪冰形成对冰层生消的影响不能忽视;积雪对中山附近固定冰的生长影响不大,没有雪冰形成。环波罗的海地区湖冰冰底来自水体的热通量季节变化平稳,短期变化不明显;中山站附近固定冰区冰底海洋热通量无论季节变化还是短期变化都十分强烈。
本文给出的分析结果能为冰生消数值模式提供计算背景值和验证数据,并能为优化冰生消数值模式的参数化方案和完善天气气候模式中的冰模式提供支持。
|
|
|
|
1 |
严光耀
,叶蕴理;锗薄膜的真空紫外光学性质[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5年01期 |
2 |
胡伯清,周棠,田万春;LiNb_3O_8晶体的光学性质[J];物理学报;1983年08期 |
3 |
陈宗驯;安徽狮子山的单斜硅灰石[J];岩石矿物学杂志;1986年02期 |
4 |
徐强,徐仲英,庄蔚华;InGaAs/GaAs应变耦合量子阱光学性质的研究[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1989年02期 |
5 |
张素英;从碲化铅晶体光谱评定“软特性”镀膜材料[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1989年03期 |
6 |
李宝凌,李文润,万良风;Er:Mg:LiNbO_3晶体的生长及其光学性质[J];人工晶体学报;1991年Z1期 |
7 |
周棠,胡伯清,杨华光,朱镛,张道范,陈应平;钛酸钡晶体的光学性质[J];人工晶体学报;1991年Z1期 |
8 |
孙聆东,靳春明,候尚公,陈一民,窦恺,黄世华,虞家琪;ZnS:Mn~(2+)超微粒的制备及光学性质研究[J];发光学报;1996年02期 |
9 |
陈一民,刘俊业,赵家龙,靳春明,侯尚公,黄世华,虞家琪,向卫东,张军杰,王中才,张希清;分散有ZnS:Mn~(2+)纳米微粒的玻璃的制备和光学性质[J];科学通报;1996年17期 |
10 |
;光学玻璃及制备[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1997年05期 |
11 |
肖奇,邱冠周,覃文庆,王淀佐;FeS_2(pyrite)电子结构与光学性质的密度泛函计算[J];光学学报;2002年12期 |
12 |
杨志林,胡建强,李秀燕,周海光,田中群;银纳米棒光学性质的离散偶极近似计算[J];化学物理学报;2004年03期 |
13 |
何开华;余飞;姬广富;颜其礼;郑澍奎;;第一性原理研究ZnS掺V的光学性质和电子结构[J];高压物理学报;2006年01期 |
14 |
杨兵初;聂国政;李雪勇;;类金刚石薄膜的电子结构及光学性质[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6年06期 |
15 |
刘波;;具有长程关联性的二维金属-绝缘体复合材料光学性质的数值研究(英文)[J];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
16 |
施凌云;王林军;蒋丽雯;刘健敏;夏义本;;低粗糙度金刚石薄膜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能的表征[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
17 |
于天池;王佳菱;;胆甾相液晶光学性质的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
18 |
雷宇;胡小强;刘继东;;硫化锌掺钴对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的影响[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07年06期 |
19 |
曲艳东;李晓杰;赵铮;欧阳欣;;爆轰和燃烧法合成SrAl_2O_4:Eu~(2+),Dy~(3+)纳米发光粉(英文)[J];高压物理学报;2008年02期 |
20 |
尚学府;陶向明;陈文斌;陈会贤;王淼;谭明秋;;MgB_2各向异性光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物理学报;2008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