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尖晶石型锰氧化物锂离子筛制备及提锂性能

王禄  
【摘要】:尖晶石型锰氧化物(Spinel-type Manganese Oxide,SMO)对溶液中的锂离子显示出特有的选择性,可选择性的从溶液中提取锂离子,因此被称为“锂离子筛”,用于卤水、浓海水等溶液中锂的提取及锂电池等含锂资源的锂回收。SMO型锂离子筛具有选择性高、吸附容量大等优点,是最有前景的锂吸附剂之一。但由于锰具有多种氧化态,如何控制反应条件制各具有结构稳定、提锂性能优良的离子筛,仍是锂离子筛制备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其次研究各种吸附条件对离子筛提锂性能的影响,研究不同条件下的锂离子提取动力学、热力学行为,从而提供离子筛提锂操作过程的工艺参数,描述离子筛脱/嵌锂过程的机理,将对离子筛提锂的工业应用与开发提供实际及理论指导意义。 本文以SMO型锂离子筛为研究对象,以锰盐和锂盐为主要原料,在采用固相法探讨离子筛前驱体制备条件与离子筛提锂性能关系的基础上,分别采用水热法、共沉淀法为主要合成方法,成功制备了具有高提锂容量、选择性好及结构稳定的两种锂离子筛材料,并研究了合成条件对材料制备及提锂性能的影响。利用制备的两种离子筛对比研究了溶液pH值、锂离子浓度、温度、吸附时间、离子强度等因素对锂离子提取性能的影响,及不同条件下的锂离子提取平衡、动力学和热力学过程,采用不同模型对提锂平衡及动力学进行了拟合,详细研究了在弱碱性缓冲体系下的提锂行为。结合仪器分析和实验现象,对离子筛的脱/嵌锂机制首次提出了“空位效应”作用,并对脱/嵌锂过程中存在的疑问进行了有益的解释。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随原料锂锰摩尔比在0.5~1之间增加,由固相法制备得到的离子筛前驱体中的锂锰摩尔比也增加,酸洗脱锂后得到的离子筛提锂容量也表现出随之增高的趋势。以LiOH为锂源比以Li_2CO_3为锂源制备的离子筛具有更高的提锂容量。离子筛产物晶粒长大和Mn_2O_3等杂质形成可能是造成离子筛提锂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以水热法为主要合成方法,可以制备得到高选择性的锂离子筛MnO_2·0.5H_2O,采用共沉淀法也可以得到相似的产物,但共沉淀法制备的离子筛颗粒小(纳米级)、比表面积大、脱锂产物含H量高,尽管结晶度稍差,但其显示了更高的提锂容量及循环提锂性能。两种离子筛的提锂容量都在34 mg·g~(-1)以上,显示出较高的提锂能力,且在脱/嵌锂过程中,两种离子筛的溶损率都<5%,显示了较高的结构稳定性。 非缓冲体系下的溶液pH下降现象证实了Li~+-H~+离子交换在当前制备的尖晶石型锰氧化物锂离子筛提锂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由于提锂过程中溶液pH逐渐下降致使锂提取不完全,对于通常具有弱碱性或中性缓冲能力的实际溶液中锂资源,研究离子筛在弱碱性缓冲体系下的提锂行为显得尤为必要。pH 8.0缓冲体系下的锂离子提取过程研究表明,锂离子的提取平衡可以用Langmuir模型较好的描述,且当前制备的SMO离子筛的锂离子提取为一自发、熵增的吸热过程,提取平衡可在24h内达到,提锂动力学遵从拟二级动力学模型。离子强度对当前离子筛的提锂行为影响较小,扩散研究结果表明边界层扩散与粒内扩散联合控制离子筛的提锂过程,而两种扩散对限速步的控制程度与离子筛的晶体结构有主要关系。 最后分别从离子筛本体结构、脱/嵌锂前后结构及Li~+-H~+离子交换过程的讨论出发,综合现有文献及本文实验结果,主要通过对离子筛结构中可交换H的讨论,及脱/嵌锂前后离子筛结构的变化,首次提出了“空位效应”作用,并据此描述SMO离子筛的锂离子脱出/嵌入过程。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颜庭政,张惠源,王榕树,林灿生,张先业,王孝荣;新型提锶离子筛的制备及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2 綦鹏飞;朱桂茹;王铎;高从堦;;锂离子筛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J];功能材料;2010年03期
3 董殿权;毕参参;李晶;胡哓瑜;林润雄;;三维有序大孔锂离子筛的制备及其交换性能研究[J];无机化学学报;2012年07期
4 沈祥木;王学元;;离子筛法从水溶液中提锂的研究[J];化学学报;1981年Z1期
5 雷家珩,尚建华,陈永熙,弓巧侠,李英霞;锰系离子筛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01年06期
6 王林双,那平,王榕树;脱铅离子筛的界面筛分机理[J];科学通报;2002年01期
7 沈霞;方建慧;苏毅玲;施利毅;;锂离子筛的制备和应用[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S3期
8 陈白珍;马立文;石西昌;徐徽;杨喜云;;锂离子筛前驱体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J];无机盐工业;2009年07期
9 张亮;袁俊生;付云朋;于占花;朱孔秀;;尖晶石型锂离子筛的直接水热合成及其锂吸附性能[J];无机盐工业;2010年10期
10 石西昌;余亮良;陈白珍;张丽芬;周定方;;尖晶石型锂离子筛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8期
11 周惠敏;袁俊生;张亮;付云朋;侯进;;水热法合成铬掺杂尖晶石型锂离子筛及其锂吸附性能[J];功能材料;2011年S4期
12 沈祥木;王学元;张国湘;朱应麟;张绍成;崔荣旦;吴宗濂;;离子筛法从卤水中直接提锂试验报告[J];盐湖科技资料;1980年Z1期
13 徐占武;岳德宇;张蕾;程鹏高;高天成;唐娜;;锂离子筛吸附剂及成型的研究进展[J];无机盐工业;2014年06期
14 余远鹏;;锂离子筛的制备和检测[J];硅谷;2008年10期
15 董殿权;刘维娜;刘亦凡;;二氧化锰型钾离子筛的合成及其对钾的离子交换热力学[J];化工进展;2009年06期
16 袁俊生;刘崇国;;钾离子筛膜的合成[J];膜科学与技术;2010年03期
17 朱晓龙;;锂离子筛的合成方法及展望[J];广东化工;2013年08期
18 王榕树,成弘,王丽萍;水体中铅的物化行为及其净化机理研究[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4年01期
19 ;粉状二氧化锰离子筛成型取得初步成功[J];井矿盐技术;1980年04期
20 孙淑英;张钦辉;于建国;;低维纳米立方相Li_4Mn_5O_(12)的制备及锂吸附性能[J];无机材料学报;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群龙;贾文志;朱志荣;;盐湖水中锂富集交换离子筛的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会议论文集[C];2013年
2 那平;王林双;孙岩;王榕树;;新型钕离子筛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A];第三届全国传质与分离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3 那平;刘剑锋;张海燕;王榕树;;新型提钕离子筛的研制[A];中国稀土学会第一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翟瑞国;王学思;蔡晓娇;那平;;脱碘离子筛吸附性能的研究[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二卷)——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5册(辐射防护分卷、核化工分卷)[C];2011年
5 蒙丽丽;程艳红;陈悦;;复合熔盐法合成Li_4Ti_5O_(12)离子筛[A];2009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范艳青;冯林永;蒋训雄;汪胜东;蒋伟;刘巍;张登高;;多金属结核制备锂离子筛的反应机理研究[A];2012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专辑(下册)[C];2012年
7 那平;陈强;刘建锋;孙岩;王榕树;杨曙锋;;钛柱撑蒙脱土除砷离子筛的研制[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禄;尖晶石型锰氧化物锂离子筛制备及提锂性能[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2 马立文;锂锰氧化物及其锂离子筛的制备、性能及应用[D];中南大学;2011年
3 那平;脱砷离子筛的研制及机理初探[D];天津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元;脱砷离子筛在处理大水体系砷污染的应用[D];天津大学;2010年
2 陈玲慧;三维有序大孔钛氧“锂离子筛”制备与吸附性能表征[D];湘潭大学;2009年
3 周惠敏;锂离子筛膜的制备及应用性能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 王盼;锂离子筛膜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5 李超;锂离子筛成型过程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6 孙育斌;溶胶—凝胶法合成锂离子筛分材料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7 朱孔秀;高硅铝比钾离子筛膜的制备及应用性能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綦鹏飞;锂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田丽妍;镁掺杂纳米锂离子筛提锂行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余亮良;尖晶石型锰系锂离子筛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百川;石墨烯薄膜离子筛研究获进展[N];中国化工报;201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