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近断层地震动的频谱特性和能量谱分析

王伟  
【摘要】: 当前在地震工程界,近断层地震动的工程特性和结构效应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和研究重点,它对推动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发展工程抗震减灾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将来自中国台湾集集地震和美国北岭地震的150条近断层地震动记录作为对象,进行近断层地震动频谱特性和能量谱分析。 首先,本文对台湾集集地震和美国北岭地震近断层地震动记录按照有无速度脉冲的运动特征分组,重点分析了近断层地震动的频谱特性。进行了Hilbert-Huang变换分析,得到表征地震动频谱特征的7个平滑周期参数和3个卓越周期参数,并分析了10个周期参数的平均值、变异系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其中包括新引入的两个参数,即:Hilbert边际谱平均周期(Tmh)和Hilbert谱卓越瞬时频率变异系数(Hcov)。计算结果表明:Hilbert边际谱平均周期(Tmh),改进的特征周期(Tg)和平均谱周期(Tavg)能够表征近断层地震动的长周期成份,Fourier幅值谱平均周期(Tm)和平滑化反应谱卓越周期(To)能够分别表征地震动的中等周期和短周期成份。建议将Hilbert边际谱平均周期(Tmh)作为表征近断层地震动非平稳程度的参数。此外,速度脉冲和震源机制显著影响近断层地震动的频谱性质。 其次,进一步考察了近断层地震动的运动特征,即向前方向性效应、滑冲效应和上盘效应,对地震动频谱特性和非平稳性质的影响。分析表明:下盘场地地震动的周期参数和Hilbert谱卓越瞬时频率变异系数都大于上盘场地的相应值,说明下盘场地的地震动长周期分量较丰富。断层法向分量地震动的主要周期参数接近断层平行分量地震动的相应值,而且断层法向分量地震动的Hilbert谱卓越瞬时频率变异系数Hcov小于平行分量地震动的相应值,即法向分量地震动的非平稳程度较小。 最后,分析了结构参数和近断层地震动的速度脉冲对弹塑性单自由度(SDOF)系统输入能量谱以及滞回耗能谱的影响。结果表明:阻尼比、延性系数、结构自振周期以及地震动速度脉冲是影响弹塑性SDOF系统能量谱的重要因素,而结构屈服刚度系数对滞回耗能的影响则可以忽略;地震动的频谱特性和震源机制是影响能量谱形状的关键因素。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新乐,朱晞;考虑场地和震源机制的近断层地震动衰减特性的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4年02期
2 刘启方;金星;丁海平;;复杂场地条件下震源参数对断层附近长周期地震动的影响[J];地球物理学报;2008年01期
3 李新乐,朱晞;近断层地震动等效速度脉冲研究[J];地震学报;2004年06期
4 P.G.Somerville;R.W.Graves;刘素英;;强地震动的表征[J];世界地震译丛;2004年04期
5 李新乐,朱晞;抗震设计规范之近断层中小地震影响[J];工程抗震;2004年04期
6 江辉,朱晞;近断层地震动考虑能量损伤效应的非弹性强度需求[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年05期
7 李新乐;王瀑;窦慧娟;杜蓬娟;;近断层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特性研究[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8 宋阳;周静海;;近断层水平速度峰值衰减关系的比较与分析[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9 吴大群;石蕊;葛鹏;;近断层水平速度峰值衰减关系的比较与分析[J];科技信息;2009年10期
10 刘启方;丁海平;;近断层地震动预测实例[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06期
11 丁海平;刘启方;;震源参数对强地面震动模拟结果的影响[J];地震学报;2010年01期
12 吴大群;王春;吴金国;;考虑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影响的抗震设计方法[J];科技信息;2010年10期
13 李明;;近断层地震动对结构抗震设计的影响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2011年02期
14 邵广彪,冯启民;近断层地震动加速度峰值衰减规律的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年03期
15 王栋;谢礼立;;断层倾角对上/下盘效应的影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年05期
16 李新乐;窦慧娟;孙建刚;;近断层地震动速度脉冲之桥梁地震反应敏感参数分析[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17 张鹏;陈新民;王旭东;;近断层地震动与汶川地震灾区滑坡破坏特征分析[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18 李明;谢礼立;翟长海;杨永强;;近断层地震动区域的划分[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年05期
19 朱小乔;楼梦麟;孔祥海;;地下结构对工程场地地震动场的影响[J];震灾防御技术;2011年01期
20 李小军,赵凤新,胡聿贤;埋设管网系统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J];自然灾害学报;1995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夏新;刘海明;路建波;孙晓丹;王海云;;合成地震动场的相干性检验[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2 谢俊举;温增平;李小军;黄隽彦;;汶川地震近断层地震动的速度脉冲特性[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3 郭恩;周锡元;;近断层地震动速度大脉冲对典型结构影响的概述[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0年
4 吕斌;李杰;;确定性波动输入条件下的地震动场数值模拟[A];第十一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2年
5 陈波;谢俊举;温增平;;汶川地震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结构地震响应特征分析[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6 徐龙军;谢礼立;;近断层地区抗震设计谱研究[A];2005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土木建筑学科)论文集[C];2005年
7 张鹏;李宁;陈新民;王旭东;;汶川地震山体崩塌破坏特征的分析与启示[A];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8 徐林;叶继红;;基于小波技术改进的AR算法在随机场模拟中的应用[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9 王峥峥;高波;臧万军;;近断层地震动的速度脉冲效应对大坝地震损伤反应的影响[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C];2009年
10 张瑾;杨庆山;;地震地面运动分析与人工合成软件的开发与应用[A];第十三届全国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明;近断层地震动对结构抗震设计的影响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0年
2 申彦利;基于概率的近断层地震作用下结构抗震性能评估[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3 喻烟;汶川地震区地震动估计经验模型[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2年
4 白凤龙;空间变化地震动激励下大跨度结构的反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贺秋梅;地震动的速度脉冲对结构反应及结构减隔震性能影响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
6 孙晓丹;强地震动场估计中若干问题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7 孙晓丹;强地震动场估计中若干问题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8 王栋;近断层地震动的上/下盘效应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0年
9 刘必灯;断陷盆地及断层破碎带场地地震动效应[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10 刘启方;基于运动学和动力学震源模型的近断层地震动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伟;近断层地震动的频谱特性和能量谱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鲍敏;近断层脉冲地震作用下简支梁桥反应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3 范俊伟;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大型变电站隔震控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4 张长庚;近断层地震动的分形特性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5 王招招;随深度变化的地震动相干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6 龙海丰;近断层地震动的规格化反应谱和回归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7 刘毅;近断层地震动的需求谱和持时效应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8 盛涛;调整地震动以拟合目标反应谱及相关峰值小波分析及时域合成法[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9 罗光财;三维长周期地震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D];苏州科技学院;2010年
10 李燕杰;一种地震动区划方法及其在震后烈度快速评估中的应用[D];苏州科技学院;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