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中庭空间及内环境研究
【摘要】:
《新唐书·艺文志一》:“藏书之盛,莫盛於开元。
传统的藏书阁发展到今天,演变为多功能综合图书馆,后者更注重的是提供阅读、学习以及交流的入文环境。这种人文环境包括建筑空间和自然景观,室内空间与室外环境。加之国家对高校建设的重视和大量资金的投入,高校图书馆也在不断的扩大规模。图书馆中庭以自身鲜明的特色和明显的优势,走入了高校学生的视线。
高校学生的不断扩招,网络信息的发达,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口渐缺失等等现实问题,让我们对图书馆的生命力产生担忧,对中庭的必要性产生质疑。当代大学生是否还需要读书这一学习模式?大型的共享空间是否能发挥其共生和交流的优势?
图书馆中庭空间是模糊的过渡空间,它能够将读者的很多活动有机的集合、组织起来,例如学生的阅读、休息和交流,它的自然和有机给人以亲切感。中庭的这种意境来源于传统庭院的自然观,“寻余种竹廖廖山石已成庭,觅隙栽桃一汪清水即为院”。在紧张繁忙的学习生活中,中庭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接近自然的愿望。它是最接近室外的室内空间,并将其蕴含在了形、景之中。
庭院文化在我国的传统建筑中传承了几千年,中庭空间既是历史的沉淀,也是民族文化的演进的结晶。其形式虽与西方的现代建筑相融合,但也是我国传统内向型的空间意识的转述。通过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对空间的处理手法进行创新,是保证建筑空间不拘一格、不断发展进步的核心。这正是当代建筑师所追求的设计理念——传承,转义,创新。
本文从东西方建筑传统文化和现代观中,找出高校图书馆中庭空间的联系,分析总结中庭空间的功能与类型,调查研究了空间环境与行为的关系,提炼了中庭空间环境的设计要点,并对未来中庭发展进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