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掺杂多壁碳纳米管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质研究
【摘要】:
碳纳米管是一种新型的一维纳米碳材料,其独特的几何结构使其拥有优异的力学、电学和化学性能,从而在场发射、纳米电子器件、储氢材料以及高强度复合材料等方面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研究发现碳纳米管依据手性和直径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导电性,而单一手性和直径的碳纳米管目前还无法通过实验获得,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其应用。在碳纳米管中进行异质元素(硼/氮)掺杂可以有效控制碳纳米管的晶体结构和电子结构,产生优于纯碳纳米管的物理化学性质,因此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本文对化学气相沉积法合成氮掺杂碳纳米管的各个工艺参数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改变反应物中氮原子浓度研究了氮原子掺杂对碳纳米管生长的影响。并且通过优化工艺参数,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物种类以及生长促进剂对生成物形貌和电子性质的影响,为氮掺杂碳纳米管的可控生长打下基础。最后,研究了氮掺杂碳纳米管的电化学性能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
以吡啶和乙炔为碳氮源合成了氮掺杂碳纳米管,通过调整反应物中碳氮原子比实现了碳纳米管的可控生长。生成物的最大氮掺杂浓度为3.32 at.%,竹节长度为~40 nm,随着反应物中氮原子浓度的降低,生成物的氮掺杂浓度逐渐降低为1.77 at.%,竹节长度增大到140 nm。氮原子的掺杂会引起碳纳米管六边形拓扑结构的畸变,因此随着氮掺杂浓度的增大,碳纳米管由较为平直变得弯曲,同时管壁由于缺陷的增多而变得粗糙。TGA测试表明,氮掺杂降低了生成物的热稳定性。XPS测试表明氮元素在碳纳米管中以吡啶、吡咯和石墨三种形式存在,随着掺杂浓度的增大吡啶式的氮元素浓度逐渐增多。
通过在750-950℃的温度范围内合成氮掺杂碳纳米管,研究了温度对生成产物的产量、形貌、氮掺杂浓度及热稳定性影响。结果表明,温度通过影响碳、氮原子在催化剂颗粒中的扩散系数,从而影响生成物的产量、形貌。生成物产量随着生长温度的升高线形增加。900℃时合成的氮掺杂碳纳米管具有最高的氮掺杂浓度(4.6 at.%)。当反应温度为950℃时,制备出一种具有独特的“鼓形”结构的氮掺杂碳纳米管,分析认为催化剂的变形和吡咯式氮原子比例的增多是产生变形的主要原因。TGA测试结果表明,产物的热稳定性是由氮掺杂浓度和生长温度共同决定的,950℃时合成氮掺杂碳纳米管的初始氧化温度为535℃,比其他温度下合成产物拥有更优良的热稳定性。
实验以吡啶、乙二胺和二乙胺等不同含氮有机物为反应前驱体合成了氮掺杂碳纳米管。研究了反应物中化学基团和自身氮原子浓度对生成碳管的形貌、产量、氮掺杂浓度和成键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反应物所含化学基团是影响生成物的氮掺杂浓度的主要原因。对反应物按照生成物的氮掺杂浓度排序为吡啶乙二胺二乙胺。以乙二胺为反应物生成的氮掺杂碳纳米管具有较多的缺陷,具有大内径,薄管壁的结构。XPS测试发现,在这种缺陷较多的碳纳米管结构中,吡啶式氮原子含量较多,这是因为吡啶氮主要与边缘和开口处碳原子相连接。研究认为,乙二胺中含有的-NH2基团具有腐蚀性,对催化剂颗粒和碳管壁进行腐蚀形成这一现象。通过对样品进行TGA测试发现,产物的热稳定性除了与氮掺杂浓度有关,与反应物种类也有关。由于-NH2具有腐蚀性能,乙二胺制备的产物具有较多缺陷,当其与吡啶制备的碳管具有相同的氮掺杂浓度时,其热稳定性劣于后者。
为提高氮掺杂碳纳米管的产量和氮掺杂浓度,通过在反应物中添加少量乙硼烷气体研究了异质元素的添加对产物的影响。结果发现,少量硼原子的添加可以对催化剂起活化作用提高产量;随着硼原子添加量的增多,会对催化剂起毒害作用,降低其产量。同时随着硼添加量的增多,生成物管壁扭曲。硼原子添加可以提高氮原子浓度,当乙硼烷流量为3 mL/min时,生成氮掺杂浓度为4.7 at.%,由于硼碳氮三元物的抗氧化能力,产物的热稳定性提高,当乙硼烷流量为4 mL/min时,生成物的初始氧化温度为475℃。
基于氮原子掺杂对碳纳米管导电性提高的观点,实验制备了氮掺杂碳纳米管超级电容,并将其电化学性能与未掺杂碳纳米管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氮掺杂提高了碳纳米管的超级电容性能。在恒流充放电测试中,当充放电电流为1 mA时,无掺杂碳纳米管和800、850、900、950℃时制备的氮掺杂碳纳米管的比电容分别为19.9、44.3、42.4、38.8、31.2 F/g。在循环伏安测试中,随着扫描速率的增加,氮掺杂碳纳米管在大电流下仍能保持良好的矩形,这说明氮掺杂碳纳米管电极稳定性好、效率高,在大电流下具有更好的响应速率,是一种更优良的超级电容电极材料。直流阻抗谱测试发现氮掺杂降低了碳纳米管电极的等效串联电阻和接触内阻,提高了响应频率。通过机理研究证明了碳纳米管比表面积的增大是其比电容增大的最主要原因。由于氮原子的掺杂提高了碳纳米管的导电性,从而降低了碳纳米管超级电容的等效串联电阻、接触内阻并提高了超级电容的“特征频率”。此外,氮原子的掺杂改变了碳纳米管的极性,使得电解液更容易浸润在碳纳米管网络中,这一特点对电化学性能的提高也有着良好的作用。
|
|
|
|
1 |
何伯延
,周拒非;Nb-Ge超导带表面薄层铌锗原子比的X—射线荧光光谱测定[J];矿冶工程;1981年01期 |
2 |
John D.Saxby
,王阿宝;从煤和油页岩产生的油量和H/C原子比的关系[J];煤炭转化;1981年02期 |
3 |
董乃生,菅玉杰,于相杰,蓝李桥;利用14MeV快中子对蓝色氧化钨中氧钨原子比的测定[J];核技术;1985年06期 |
4 |
舒歌平,王兆熊;煤液化油催化加氢精制的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1988年03期 |
5 |
;新技术与成果[J];中国金属通报;1999年06期 |
6 |
郭燮贤;潘华山;;铬催化剂的组成对于庚烷芳烃化反应的影响[J];燃料化学学报;1956年01期 |
7 |
П.И.费多洛夫;苏勉曾;;锂—碳体系的研究[J];化学学报;1957年01期 |
8 |
汪寅人;刘品双;陈文敏;;我国若干褐煤、烟煤和无烟煤的化学組成与发热量的关係[J];燃料化学学报;1959年04期 |
9 |
杨正;钟文定;;用粉末冶金法制备锰铋合金的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3年01期 |
10 |
裘梅君;鋁硅酸盐制备条件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J];原子能科学技术;1964年04期 |
11 |
薛景云;丁烯直接氧化合成顺丁烯二酸酐[J];化学世界;1964年04期 |
12 |
沈时英;;对冰晶石——氧化铝熔体结构的探讨[J];轻金属;1964年03期 |
13 |
吴奇虎,唐运千,孙淑和,钱秉钧,申葆誠;煤中腐植酸的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1965年02期 |
14 |
王兆熊;气煤炼焦过程的热化学效应[J];金属学报;1965年03期 |
15 |
;显象管用红色希土萤光粉的专利(第一部份)[J];发光学报;1971年06期 |
16 |
王栋;氢气的分离和纯化的改进[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1972年06期 |
17 |
R·J·史密斯
,王栋;氢对钯的拉伸性能的影响[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1972年06期 |
18 |
;甲醇在铁钼氧化物催化剂上制取甲醛的研究[J];石油化工;1974年03期 |
19 |
;比热[J];医药工程设计;1974年01期 |
20 |
后藤良亮
,李景臻;用钯合金膜选择透过法分离提纯氢[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1975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