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轮直驱电动汽车电子差速控制的研究
【摘要】:多电机驱动电动汽车真正从电机驱动的特点出发,结构上摆脱了传统内燃机汽车的束缚,更充分地发挥了电驱动的优势。多电机驱动是电动汽车全面产业化的核心技术,其应用可使电动汽车由传统汽车底盘基础上简单的能源更替,跨越到从结构到能源,从驱动性能到操控性能全面的、革命性的提高。
电子差速技术(Electric Differential)通过多电机的协调控制,取代了传统汽车冗杂的机械差速装置,是保证车辆精确转向,具有良好操控性的关键性技术。本文以双轮毂电机前轮驱动电动汽车为研究对象,对双驱动电机的差速控制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内容:
首先,根据电动汽车的驱动特点,采用异步轮毂电机直接转矩控制作为单机牵引控制策略,以异步电机状态方程为基础,对直接转矩控制系统进行了理论分析,并针对车辆的各种驱动方式,对牵引性能进行了计算机仿真,仿真结果验证了控制方案的可行性,为进一步的差速研究奠定了基础。
其次,针对Ackermann差速模型在路面条件差,左右轮驱动电机负载不同,双轮驱动电机转速的动态误差累积形成差速偏差的问题,以前馈和反馈控制理论为依托,构建了结构灵活的虚拟主从控制策略,动态双向补偿左右轮电机的转速。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可有实现车辆的转向差速,具有良好的负载跟踪性能。
车辆行驶过程的滑移率是表征车辆差速性能的重要参数,为此本文建立了电动汽车的三自由度数学模型,对整车在不同路面条件下直行和转向运行状态进行了仿真,深入分析了各种行驶条件变化对汽车滑移率及操纵稳定性产生的影响。
针对整车的差速问题,以滑移率为控制目标,采用对模型依赖性较小的滑模变结构控制,动态精确分配双轮驱动电机的转矩,并采用递推最小二乘法在线辨识不同路面条件下的最佳滑移率,在不同附着系数的路面给定辨识得到的最佳滑移率,保证转向精度达到最佳。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实现转矩的动态分配,克服了由于路面因素导致的车辆失控现象。
最后,以TMS320F2812为驱动控制芯片,设计电机驱动控制系统,完成了系统控制电路、驱动电路、牵引控制程序的设计和调试,采用Labview设计了上位机监控平台,实时发送差速指令并监控电机运行的状态,实验结果验证了牵引控制及Ackermann转向模型的可行性。
|
|
|
|
1 |
FJ WALLACE,赵永胜
,刘金刚;1000PS军用差速复合发动机的设计与性能研究[J];车用发动机;1988年02期 |
2 |
陈明,陈云;新型差速转向机构力分析[J];机械设计与研究;1997年03期 |
3 |
曹廷斌;大功率差速器的研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
4 |
;离心机高速差速器研制成功[J];重型机械;2001年04期 |
5 |
柯技;汽车传动方式新技术[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02年12期 |
6 |
王国梁,高理富,雷建和;菱形移动机器人行走机构及其运动研究[J];机械与电子;2005年09期 |
7 |
袁仪;陈世元;蒋晏强;;基于直接转矩控制的电动汽车稳定性研究[J];机电工程;2009年05期 |
8 |
张志刚,刘波;浅谈中携带率内置换热器差速循环床[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2年02期 |
9 |
杨涛;张光辉;;差速双螺杆挤出机螺纹元件及刀具设计[J];现代制造工程;2006年08期 |
10 |
郭一华;装载机用新型差速器[J];工程机械与维修;2000年07期 |
11 |
李岚;新型差速转向机构设计[J];机械工程师;2000年12期 |
12 |
王忠会,骆雨,贾毅;行星齿轮式桥间差速器的差速特性分析[J];汽车技术;2005年04期 |
13 |
熊雯萱;祝海东;;载重车后桥减速器总成扭矩试验机[J];轻型汽车技术;2003年12期 |
14 |
张银彩,黄宗益;差速式转向机构的动力学分析[J];工程机械;1998年09期 |
15 |
黎昌政
,胡安慰;中国技术巧解汽车驱动世界难题[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2年10期 |
16 |
熊雯萱;祝海东;;载重车后桥减速器总成扭矩试验机[J];装备维修技术;2003年02期 |
17 |
孙礼明;;高、低差速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及燃烧调整特点[J];广东科技;2006年04期 |
18 |
毕浩然
,徐济鋆
,郭智超
,杨晏陈;测量弥散流膜态沸腾蒸汽温度的差速抽气式探头[J];核动力工程;1986年01期 |
19 |
何万库,陈之雄,段澄宇,刘胜利;一种节能型斜坡道下料系统及其速度控制[J];节能技术;1996年02期 |
20 |
何荣贤;用加速度负反馈抑制差速振荡[J];现代电子技术;2005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