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超声换能器的机理研究及其仿真分析
【摘要】:区别于传统压电超声检测技术,电磁超声检测技术具有无需耦合剂、更易激发出不同模式的超声波等特点,优势逐渐凸显。由于电磁超声换能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本文在对国内外电磁超声检测技术对其机理的研究和认识的基础上,着重利用有限元仿真分析的方法对电磁超声的检测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
本文针对电磁超声换能器工作的三个过程:电磁场、电磁超声耦合以及声场传播理论,分析其相应的换能原理,进行详细的数学描述和理论推导。根据产生波型的不同,分析了电磁超声换能器的各组成部分中高频激励线圈和磁铁的不同配置情况,以及对应不同配置激发波形的种类和其声波传播形式。
采用ANSYS有限元仿真软件对电磁超声换能器的进行电磁场仿真分析,得到被测试件中涡流和洛伦兹力的分布。同时,将电磁场得到的结果与结构场耦合,得到被测试件内部质点的应力、应变和位移情况,从而达到对电磁超声换能器辐射声场进行仿真分析的目的。电磁超声换能器的缺点是换能效率低,信号微弱。因此,为了提高换能效率,对其模型进行了优化,针对EMAT优化的主要对象,对线圈与被测试件之间的提离距离、线圈和永磁体的各参数对换能效率的影响做了分析,最终确定了激励线圈参数的优化组合。
通过电磁结构耦合得到被测试件内部质点的应力、应变和位移情况。仿真分析得到电磁超声换能器被测试件内部辐射声场的分布以及被测试件表面上的指向角,通过实验验证了指向角仿真结果的正确性。并通过改变被测试件的厚度、激励电流频率得到相应辐射声场的变化。最后分析了三种配置的换能器的辐射声场分布的各自指向性特点。
|
|
|
|
1 |
雷华明,阙沛文;电磁超声换能器的阻抗测试方法研究[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04年01期 |
2 |
唐彦林;电磁超声在板材探伤中的应用[J];焊管;2005年06期 |
3 |
李倩;林书玉;王春玲;;电磁超声换能器(EMAT)的应用技术研究[J];电子元器件应用;2008年10期 |
4 |
张晓辉;刘宝泉;翟国富;康磊;;用于电磁超声铝板检测的脉冲电磁铁[J];低压电器;2010年15期 |
5 |
张勇,陈强,孙振国,汤晓华;用于无损检测的电磁超声换能器研究进展[J];无损检测;2004年06期 |
6 |
朱红秀,吴淼,刘卓然;确定电磁超声换能器钢管检测最佳磁化强度的试验研究[J];无损检测;2004年06期 |
7 |
康磊;王淑娟;翟国富;;用于电磁超声检测系统的宽带匹配电路的设计[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07年04期 |
8 |
宫佳鹏;许霁;邱玉;王淑娟;;基于电磁超声导波的铝合金板材缺陷自动检测装置[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11年05期 |
9 |
张志钢,阙沛文,雷华明;Lamb波与SH板波双模式电磁超声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验[J];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2005年05期 |
10 |
张志钢,阙沛文,雷华明;弹性层中的SH板波传播特性及电磁超声激励方法的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05年02期 |
11 |
黄凤英;周正干;;静态偏置磁场对电磁超声换能器灵敏度的影响[J];机械工程学报;2011年10期 |
12 |
王淑娟;康磊;赵再新;翟国富;;电磁超声换能器的研究进展综述[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06年05期 |
13 |
陈鹏;王帅;刘美全;李志宇;;基于RLC振荡电路电磁超声换能器激励研究[J];军械工程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
14 |
李固;陈鹏;王帅;边雁;;电磁超声表面波换能器设计参数仿真[J];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011年04期 |
15 |
王淑娟,赵再新,翟国富;基于电磁超声的火车车轮裂纹检测系统[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05年11期 |
16 |
张永生;黄松岭;赵伟;;高频脉冲电源的研制[J];电力电子技术;2008年07期 |
17 |
冯剑钊;米武军;王淑娟;;基于电磁超声的轮对踏面缺陷在线检测装置[J];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30期 |
18 |
高松巍;李冰;邢燕好;;一种基于DDS技术的电磁超声激励电源[J];现代电子技术;2009年13期 |
19 |
段伟亮;康磊;张晓辉;王淑娟;翟国富;;基于FPGA的电磁超声测厚仪[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10年04期 |
20 |
蒋韬;康磊;翟国富;王淑娟;;一种优化激发电磁超声Lamb波的方法[J];无损检测;2010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