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氏体不锈钢与珠光体耐热钢异种钢焊接的碳迁移研究
【摘要】:珠光体耐热钢常被用于制造锅炉及汽轮机等在350~550℃高温下工作的设备,很多管道等外部组件是采用奥氏体不锈钢制造,因此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两种不同种类钢材的焊接性问题。实践表明,由这两类钢组成的焊接接头在焊接和随后的高温服役过程中,碳元素常从耐热钢一侧越过焊接熔合界面向不锈钢一侧发生扩散,形成碳的扩散迁移。在耐热钢一侧由于脱碳造成软化区,而在不锈钢一侧造成硬化区,在高温热疲劳载荷下会使焊接接头断裂,影响生产安全。
本文针对不锈钢和耐热钢焊缝两侧的金属和焊缝的合金成分,当其有明显差别时熔合区会形成碳迁移层。利用电子显微镜对真实的焊接熔合区两侧进行微区成分分析,找出增碳层与脱碳层的具体位置关系并说明垂直于熔合线区域的组织变化规律。根据测定的碳和合金元素化学成分,计算焊缝的原始化学位梯度,并在理论上对不锈钢和耐热钢异种钢焊接碳迁移过程进行定量分析。利用热力学菲克定律将碳元素的实际浓度转换为有效浓度并对扩散过程进行计算,推导出不锈钢与耐热钢异种钢焊接碳扩散理论公式。配制新型实验焊条并在垂直与熔合线区域进行成分分析,根据碳扩散理论公式绘制理论曲线并与实际碳扩散曲线进行对比。进一步验证C、Cr、Mo、Ni这四种元素对不锈钢与耐热钢异种钢焊接碳扩散的影响。实验试图对这种碳迁移的现象进行定量的解释,并将这些结果用于焊接材料的研制和焊接工艺的制订当中。
结果表明:奥氏体不锈钢与珠光体耐热钢在进行异种钢焊接时的确存在碳迁移层(增碳层和脱碳层),脱碳层位于熔合区靠近耐热钢一侧且紧贴增碳层。根据有效碳浓度所推导的理论曲线与实测曲线趋势基本相同,可较为准确的模拟出碳迁移层的最大含碳量与最小含碳量。配制的实验型耐热钢焊条和实验型不锈钢焊条再次证明了理论公式的准确性,并通过金相图片和显微硬度观测出Cr元素是影响不锈钢与耐热钢异种钢焊接碳扩散的主要因素,C、Ni和Mo的影响次之。
|
|
|
|
1 |
王则灵;;SA335-P91与SA335-P22异种钢焊接[J];电焊机;2007年07期 |
2 |
冯启庭;彭传六;张志明;吕道华;王瑞林;;异种钢接头的焊条及氢致裂纹[J];焊接学报;1992年01期 |
3 |
薛福连;;异种钢管焊接技术分析[J];焊管;2008年05期 |
4 |
潘春旭,孙国正;异种钢焊接性的研究现状和进展[J];水利电力机械;1998年03期 |
5 |
韩炜;;低碳钢与不锈钢异种钢焊接性分析及应用[J];宁夏机械;2005年03期 |
6 |
张志慧,潘春旭;母材碳含量对异种钢焊接熔合区形态的影响[J];材料科学与工艺;1995年03期 |
7 |
常学军,段春福;12Cr1MoV-1Cr18Ni9Ti氩弧焊接工艺分析[J];焊接;2001年04期 |
8 |
王志国;;1Cr18Ni9Ti和12Cr1MoVG的异种钢焊接[J];焊接技术;2006年04期 |
9 |
孙咸;李富才;王俊祥;;具有异种焊缝金属的高锰钢焊接裂纹的研究[J];焊接技术;1991年05期 |
10 |
刘敏初;珠光体钢与奥氏体钢焊接接头的组织分析及焊接工艺的控制[J];焊接技术;1994年02期 |
11 |
姜萍,周英顺,李波,张景利;Inconel690与321不锈钢异种管材的焊接[J];一重技术;2000年04期 |
12 |
金强;徐在林;;A335P91管座与1Cr18Ni9Ti插座的焊接裂纹与防止[J];焊接技术;2008年04期 |
13 |
芦广平;;Q460E异种钢刚性接头焊接试验[J];现代焊接;2009年07期 |
14 |
张含涛;;Q235碳钢与1Cr13不锈钢的异种钢焊接工艺研究[J];科技资讯;2011年09期 |
15 |
任家烈;;异种钢焊接的特点[J];石油化工设备技术;1981年01期 |
16 |
李良荣,王智雄,马云祥;结507焊条在异种钢焊接上的应用[J];机械工人.热加工;1990年11期 |
17 |
杨玉亭;李彦;王昱成;李平西;金在燮;;大型水轮机异种钢转轮混合气体保护焊[J];焊接;1993年12期 |
18 |
江洪蛟;镍基焊条Ni327的焊接工艺[J];焊接技术;2005年03期 |
19 |
银伟;王毓樟;;WB36与10CrMo910异种钢焊接工艺试验研究[J];内蒙古电力技术;2007年03期 |
20 |
王智慧,徐碧宇,叶赐麒,陈铠,白立来,王泽兴,马龙;用奥氏体焊条焊接珠光体耐热钢—13CrMo44接头中的碳迁移及其中温强度[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87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