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奥氏体不锈钢与珠光体耐热钢异种钢焊接的碳迁移研究

王晓宇  
【摘要】:珠光体耐热钢常被用于制造锅炉及汽轮机等在350~550℃高温下工作的设备,很多管道等外部组件是采用奥氏体不锈钢制造,因此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两种不同种类钢材的焊接性问题。实践表明,由这两类钢组成的焊接接头在焊接和随后的高温服役过程中,碳元素常从耐热钢一侧越过焊接熔合界面向不锈钢一侧发生扩散,形成碳的扩散迁移。在耐热钢一侧由于脱碳造成软化区,而在不锈钢一侧造成硬化区,在高温热疲劳载荷下会使焊接接头断裂,影响生产安全。 本文针对不锈钢和耐热钢焊缝两侧的金属和焊缝的合金成分,当其有明显差别时熔合区会形成碳迁移层。利用电子显微镜对真实的焊接熔合区两侧进行微区成分分析,找出增碳层与脱碳层的具体位置关系并说明垂直于熔合线区域的组织变化规律。根据测定的碳和合金元素化学成分,计算焊缝的原始化学位梯度,并在理论上对不锈钢和耐热钢异种钢焊接碳迁移过程进行定量分析。利用热力学菲克定律将碳元素的实际浓度转换为有效浓度并对扩散过程进行计算,推导出不锈钢与耐热钢异种钢焊接碳扩散理论公式。配制新型实验焊条并在垂直与熔合线区域进行成分分析,根据碳扩散理论公式绘制理论曲线并与实际碳扩散曲线进行对比。进一步验证C、Cr、Mo、Ni这四种元素对不锈钢与耐热钢异种钢焊接碳扩散的影响。实验试图对这种碳迁移的现象进行定量的解释,并将这些结果用于焊接材料的研制和焊接工艺的制订当中。 结果表明:奥氏体不锈钢与珠光体耐热钢在进行异种钢焊接时的确存在碳迁移层(增碳层和脱碳层),脱碳层位于熔合区靠近耐热钢一侧且紧贴增碳层。根据有效碳浓度所推导的理论曲线与实测曲线趋势基本相同,可较为准确的模拟出碳迁移层的最大含碳量与最小含碳量。配制的实验型耐热钢焊条和实验型不锈钢焊条再次证明了理论公式的准确性,并通过金相图片和显微硬度观测出Cr元素是影响不锈钢与耐热钢异种钢焊接碳扩散的主要因素,C、Ni和Mo的影响次之。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则灵;;SA335-P91与SA335-P22异种钢焊接[J];电焊机;2007年07期
2 冯启庭;彭传六;张志明;吕道华;王瑞林;;异种钢接头的焊条及氢致裂纹[J];焊接学报;1992年01期
3 薛福连;;异种钢管焊接技术分析[J];焊管;2008年05期
4 潘春旭,孙国正;异种钢焊接性的研究现状和进展[J];水利电力机械;1998年03期
5 韩炜;;低碳钢与不锈钢异种钢焊接性分析及应用[J];宁夏机械;2005年03期
6 张志慧,潘春旭;母材碳含量对异种钢焊接熔合区形态的影响[J];材料科学与工艺;1995年03期
7 常学军,段春福;12Cr1MoV-1Cr18Ni9Ti氩弧焊接工艺分析[J];焊接;2001年04期
8 王志国;;1Cr18Ni9Ti和12Cr1MoVG的异种钢焊接[J];焊接技术;2006年04期
9 孙咸;李富才;王俊祥;;具有异种焊缝金属的高锰钢焊接裂纹的研究[J];焊接技术;1991年05期
10 刘敏初;珠光体钢与奥氏体钢焊接接头的组织分析及焊接工艺的控制[J];焊接技术;1994年02期
11 姜萍,周英顺,李波,张景利;Inconel690与321不锈钢异种管材的焊接[J];一重技术;2000年04期
12 金强;徐在林;;A335P91管座与1Cr18Ni9Ti插座的焊接裂纹与防止[J];焊接技术;2008年04期
13 芦广平;;Q460E异种钢刚性接头焊接试验[J];现代焊接;2009年07期
14 张含涛;;Q235碳钢与1Cr13不锈钢的异种钢焊接工艺研究[J];科技资讯;2011年09期
15 任家烈;;异种钢焊接的特点[J];石油化工设备技术;1981年01期
16 李良荣,王智雄,马云祥;结507焊条在异种钢焊接上的应用[J];机械工人.热加工;1990年11期
17 杨玉亭;李彦;王昱成;李平西;金在燮;;大型水轮机异种钢转轮混合气体保护焊[J];焊接;1993年12期
18 江洪蛟;镍基焊条Ni327的焊接工艺[J];焊接技术;2005年03期
19 银伟;王毓樟;;WB36与10CrMo910异种钢焊接工艺试验研究[J];内蒙古电力技术;2007年03期
20 王智慧,徐碧宇,叶赐麒,陈铠,白立来,王泽兴,马龙;用奥氏体焊条焊接珠光体耐热钢—13CrMo44接头中的碳迁移及其中温强度[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8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文长;潘春旭;付强;;异种钢焊接接头中碳迁移的“原位”观察[A];第十一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1册)[C];2005年
2 黄文长;潘春旭;付强;;珠光体-奥氏体异种钢焊接接头中碳迁移的“原位”观察[A];湖北省第九届热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邹杨;潘春旭;;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和灰色系统的异种钢焊接接头碳迁移过程的预测[A];湖北省物理学会、武汉物理学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丁宏;;珠光体耐热钢的焊接工艺评定内容及焊接控制[A];第八届全国工业炉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潘春旭;启鹏;汪阜东;施雨湘;钟桂荣;王仁卉;;奥氏体—珠光体异种钢焊接边界的TEM原位观察[A];第五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1988年
6 潘春旭;;异种钢焊接性的研究现状和进展[A];第十一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1册)[C];2005年
7 潘春旭;;异种钢焊接性的研究现状和进展[A];湖北省暨武汉焊接学会成立二十五周年2005年焊接学术年会文集[C];2005年
8 邹杨;傅强;潘春旭;;Cr5Mo异种钢焊接熔合区H2S腐蚀过程的“原位”观察[A];湖北省暨武汉焊接学会成立二十五周年2005年焊接学术年会文集[C];2005年
9 邹杨;傅强;潘春旭;;Cr5Mo异种钢焊接熔合区H2S腐蚀过程的“原位”观察[A];中西南十省区(市)焊接学会联合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邹杨;潘春旭;傅强;陈超;;异种钢焊接熔合区H_2S腐蚀过程的“原位”观察[A];湖北省第九届热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池成忠;碳钢表面中温双辉等离子渗铬合金化及渗层中碳迁移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4年
2 杨莉;2205双相不锈钢与Q345R钢焊接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宇;奥氏体不锈钢与珠光体耐热钢异种钢焊接的碳迁移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2年
2 邹杨;异种钢焊接熔合区“原位”腐蚀研究及碳迁移预测[D];武汉大学;2005年
3 高飞;异种钢焊接的残余应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周立荣;分体式捣镐镐靴复合界面及耐磨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5 张振霞;离子渗金属过程中的迁移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3年
6 彭磊;异种钢激光焊接技术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8年
7 宋冰昕;20Cr钢与ZG25MnNi钢焊接接头组织与性能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08年
8 姜勇;镍基和奥氏体的Cr5Mo异种钢焊接接头的高温性能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3年
9 任文超;E911钢组织与性能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10 张莹辉;履带起重机臂架低合金高强钢焊接工艺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徐丹;焊花点亮如火青春[N];东北电力报;2009年
2 特约记者 苏橹萱;岩溶区土壤碳汇效应得以证实[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