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间移相六相永磁直线伺服电机控制系统的设计
【摘要】:
现代高档数控机床对直线进给伺服系统的性能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研究直线伺服电机直接驱动技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永磁直线伺服电机推力波动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大推力机床用永磁直线伺服电机短初级、长次级的特点以及多电机并行驱动结构安装的灵活性,引入“段间移相”思想,分析了其从电机设计角度可削弱端部效应推力波动的机理,并在此基础上从控制角度出发,对段间移相六相永磁直线伺服电机控制系统进行了设计。通过选择合理的控制策略,有效抑制了可能引起直线电机推力波动的其他扰动,进一步削弱了推力波动影响,同时改善了系统的鲁棒性、抗扰性和稳、动态性能。
端部效应是引起永磁直线伺服电机推力波动的主要原因,大推力多电机并行驱动场合的端部效应推力波动更为严重。为了削弱永磁直线伺服电机的推力波动,本文对两单元磁导调制式永磁直线伺服电机进行段间移相,使两电机端部效应推力波动中起主导作用的二次谐波成分正好反相抵消,从而达到削弱端部效应推力波动的目的。
除端部效应、齿槽效应、纹波推力能产生推力波动以外,负载扰动、系统的非线性和耦合性、动子质量和粘滞摩擦系数变化、永磁体充磁的不均匀性、环境温度和湿度改变引起电机电磁参数变化、时滞扰动等因素也会不可避免地引起推力波动。针对这些因素,分别基于PI、标准ADRC和新型简化ADRC三种控制器进行了控制系统仿真,进一步削弱了推力波动影响,同时改善了系统鲁棒性、抗扰性和稳、动态性能。
段间移相六相PMLSM控制系统拥有多相系统可靠性高、磁势谐波损耗减小、可用低压器件实现大功率和效率高等优点,且可消除电机端部效应推力波动中4 n±2次谐波成分。系统以矢量控制为核心,基于TMS320F2812 DSP搭建了硬件平台和软件框架,通过实验和仿真等手段验证了系统的有效性,为以后开发更先进的控制算法提供了可能。
|
|
|
|
1 |
李树豹;六相交流调速电动机设计[J];中小型电机;1999年03期 |
2 |
胡会骏
,温增银;应用对称分量法研究六相电机的不对称短路[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5年01期 |
3 |
金义雄,程浩忠;六相电力系统的故障计算方法[J];继电器;2005年01期 |
4 |
华中工学院电机教研组大电机研究小组;六相30°相带绕组在大型汽轮发电机上的应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3年S4期 |
5 |
;六相半桥改进型可控硅变频装置[J];轴承;1973年05期 |
6 |
汤广福,傅鹏;六相双Y同步电机等效电路及其参数的确定[J];中小型电机;1997年02期 |
7 |
曹子固;六相桥式整流模路的探讨——长沙铝厂硅整流设备运行小结[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3年S2期 |
8 |
温增银
,胡会骏;六相双Y30°相带绕组同步电机的不对称短路[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8年01期 |
9 |
许实章
,李朗如
,马志云
,代晓宁;六相双Y移30°绕组同步发电机突然短路电流和电磁转矩的理论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8年02期 |
10 |
汤广福,许家治,刘正之;一种新型六相双Y同步电机数学模型的分析和研究[J];大电机技术;1996年04期 |
11 |
侯立军,苏彦民,陈林,马挺;六相异步电机的绕组结构及其仿真研究[J];中小型电机;2004年02期 |
12 |
金爱娟,李少龙,任永德,李航天;六相感应电机的SVPWM技术研究[J];测控技术;2004年06期 |
13 |
樊俊
,胡会骏
,温增银;两台励磁绕组相互串联的六相电机并联运行的暂态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8年01期 |
14 |
李朗如
,许实章
,代晓宁;六相双Y移30°绕组同步发电机突然短路电流和电磁转矩的试验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9年S2期 |
15 |
周美文,夏加宽,杨俊友;交流永磁直线伺服电机设计及控制方式的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
16 |
李富国,王新环,王福忠;神经网络在永磁直线同步电动机推力波动补偿中的应用[J];矿山机械;2005年02期 |
17 |
苏少平,王正茂,励鹤鸣;逆变器驱动的六相感应电动机性能分析(Ⅰ)——数学模型[J];微特电机;1999年04期 |
18 |
苏少平,王正茂,励鹤鸣;逆变器驱动的六相感应电动机性能分析(Ⅱ)──谐波分析[J];微特电机;1999年06期 |
19 |
林敏,张莲梅;六相输电线路故障的继电保护动作[J];电气时代;2001年12期 |
20 |
刘爱民,张锦辉,高君;直线电机的推力波动及其抑制方法[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