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流式HiTAC燃烧室的燃烧特性研究
【摘要】:燃烧污染物的排放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危害而受到广泛关注。高温空气燃烧HiTAC(High Temperature Air Combustion)具有NO_x等污染物超低污染排放的技术优势,因此如何将该新燃烧技术应用于航空燃气轮机燃烧室设计是新概念航空燃气轮机的技术关键之一。近年来,该燃烧技术已经在地面燃气轮机上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降低污染排放的核心是控制燃烧温度场的均匀度和实现低氧浓度。目前的低污染燃烧室主要有燃油分级燃烧室、贫油预混预蒸发燃烧室、贫油直接喷射燃烧室和富油燃烧—急冷—贫油燃烧室。它们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但均难以实现使污染物NO_x低于10ppm的超低排放。所以难以成为未来高性能航空燃气轮机的主流技术,其发展前景和推广应用将受到限制。各国研究者已经将研究重点转移到利用高温空气燃烧技术(或称高温空气无焰燃烧)实现高效燃烧和解决超低污染物排放问题。
本文分析了当前HiTAC燃烧技术现状,在本课题组早期HiTAC航空燃气轮机燃烧室设计与分析应用基础研究基础上,对航空煤油的无焰燃烧技术分别进行了理论分析,对无焰燃烧室进行了模型设计和数值模拟。首先,我们将喷管引射混合原理引入了燃气轮机新型燃烧室设计,提出了基于入射空气温度的无焰燃烧技术AITFC(Air Injection Temperature Flameless Combustion)。在多种条件下,对射流引射混合效率、空气流量分配和无焰燃烧所必须的油-气两相流的流场结构等气体动力学特性进行CFD数值研究,为新型AITFC模型燃烧室的燃烧设计与分析奠定基础。其次,我们对AITFC燃烧室进行了燃烧性能的数值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掺混孔直径、来流的空气速度以及燃油的喷射角度都会对无焰燃烧特性有着重要的影响。AITFC燃烧室能实现高效稳定燃烧;燃烧场内温度分布均匀;实现了污染物NO_x浓度接近10ppm的超低排放。
|
|
|
|
1 |
黄佐华,苗海燕,周龙保,党卫华,蒋德明;汽油机燃用汽油-含氧化合物混合燃料时的燃烧特性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9年09期 |
2 |
李爱民,王志,魏砾宏,蔡九菊;污水污泥在流化床内燃烧特性的试验研究[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
3 |
张继祥,夏天东,赵文军,刘天佐;混料工艺对Al+Fe_2O_3铝热剂燃烧特性的影响[J];甘肃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
4 |
王凤君,赵长遂;煤和石油焦混合燃料在循环流化床中的燃烧特性[J];电站系统工程;2004年04期 |
5 |
石本改,李岳林,刘志强,王艺娟;多线程技术在汽油机峰值压力测量中的应用[J];山东内燃机;2005年04期 |
6 |
刘永艳;王述洋;;生物质燃气燃烧装置的探讨[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07年01期 |
7 |
刘忠;宋蔷;姚强;张利琴;;O_2/CO_2燃烧技术及其污染物生成与控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
8 |
陆飞;王永桥;章静;卢平;;稻壳燃烧特性与动力学模型的研究[J];能源研究与利用;2009年05期 |
9 |
庞维强;樊学忠;吕康;;硼粉理化特性及其在富燃料固体推进剂中的应用进展[J];飞航导弹;2009年10期 |
10 |
李少华;潘冬慧;张立栋;王擎;;油页岩循环流化床锅炉炉内温度与SO_2浓度的数值模拟[J];电站系统工程;2010年02期 |
11 |
成红刚;陈雄;周长省;郑健;;铝颗粒燃烧特性研究进展[J];四川兵工学报;2010年03期 |
12 |
马强;王勤辉;韩龙;程乐鸣;;O_2/CO_2气氛下生物质半焦加压燃烧特性的实验研究[J];能源工程;2010年02期 |
13 |
李慧灵;焦有宙;潘晓慧;张全国;;增钙混合煤粉燃烧特性试验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
14 |
史贵华;孙福君;王宝国;;500t/h锅炉燃烧特性及相应的调整[J];热电技术;2007年04期 |
15 |
郭猛超;王宪成;常强;;大气环境对增压柴油机缸内燃烧特性的影响[J];柴油机;2011年01期 |
16 |
杨金良;煤的着火及燃烧特性的判别[J];湖南电力;1994年03期 |
17 |
黄寅生,戴实之,沈瑞琪,叶迎华,孙同举;汽车防撞气囊系统用气体发生剂燃烧特性探讨[J];火工品;1996年01期 |
18 |
纪建民,隋旭光;锅炉分层燃烧技术的燃烧特性及节能分析[J];信息空间;2001年02期 |
19 |
李爱民,楚华,李润东,朱润良;典型城市垃圾组分热重试验研究[J];可再生能源;2004年04期 |
20 |
汪洋,蒋宁涛,郑尊清,尧命发,董明哲,张铎;甲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的性能[J];燃烧科学与技术;2004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