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环氧—聚醋酸乙烯酯共聚物乳液的制备与研究

张丽  
【摘要】: 聚醋酸乙烯酯乳液已在涂料、粘合剂等方面获得了广泛应用,但因其胶膜在耐水性方面的不足,限制了其使用领域的拓展。环氧树脂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耐水性能,但存在固化物质脆,韧性差等缺点。本文采用乳液聚合技术制备了环氧-聚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系统地研究了引发剂、乳化剂、合成工艺、单体组成、固化剂等因素对聚合物乳液的各项性能的影响。 发现聚合物乳液的稳定性随环氧树脂用量的增加而降低,在一定范围内增加乳化剂用量,可改善聚合物乳液的稳定性;引发剂用量占单体用量的0.7%时有最佳的稳定效果。 使用三乙烯四胺固化环氧-聚醋酸乙烯酯共聚物乳液,所得乳液聚合物的综合性能优于使用咪唑类固化剂的,且其用量为环氧树脂质量的15%时效果最佳。胶膜交联度研究结果表明:未固化胶膜交联度随环氧树脂用量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用量40%时达最大值50.09%。增大乳化剂用量可明显提高交联度,交联度随引发剂用量增加而增大,达到0.7%后交联度变化趋于稳定。核-壳聚合工艺降低了聚合物交联度。固化胶膜交联度随环氧树脂用量的增大而迅速增大。 对胶膜力学性能研究发现:未固化胶膜断裂强度随环氧树脂用量增加先增大后减小;用量50%时达最大值11.74MPa。在一定范围增加乳化剂用量,可提高断裂强度。断裂强度随引发剂用量增加而增大,达到0.7%时出现最大值。核-壳乳液聚合明显降低了胶膜断裂强度。固化后胶膜随环氧树脂用量增加,断裂强度增大。 未固化胶膜吸水率,随环氧树脂用量增加迅速降低,乳化剂用量增加吸水率上升;引发剂用量增加吸水率减小;核-壳聚合工艺降低了聚合物耐水性,且壳单体越多吸水率越大。固化胶膜当环氧树脂增加到80%时吸水率已降低到15. 86 %。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蕾;程原;张巧玲;王平;;乳液聚合法合成高相对分子质量聚醋酸乙烯酯的研究[J];胶体与聚合物;2007年02期
2 王宗君;;改性型丙烯酸树脂防腐蚀涂料的研制[J];广西轻工业;2009年01期
3 李蕾;程原;张巧玲;王平;;乳液聚合法合成高相对分子质量聚醋酸乙烯酯的研究[J];国外塑料;2007年03期
4 成广兴;聚醋酸乙烯酯乳液合成工艺研究[J];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2期
5 谢顶杉;刘旭;;核壳型环氧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与研究[J];化学工程师;2008年03期
6 谢顶杉;刘旭;钟本和;;环氧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合成与研究[J];中国涂料;2008年08期
7 侯勇;邢铁玲;陈国强;沈光明;;反渗透膜支撑体的制备[J];印染助剂;2011年08期
8 梅刚;成煦;罗耀发;程文;杜宗良;钟依军;;环氧树脂/聚丙烯酸酯自固化复合乳液的制备[J];纺织科技进展;2010年03期
9 刘俊红;杨宗伟;冯婷希;黄勇;;聚乙烯吡咯烷酮对聚醋酸乙烯酯共聚乳液性能的影响[J];中国胶粘剂;2010年09期
10 金雪玲;;水性环氧丙烯酸乳液的合成研究[J];现代涂料与涂装;2009年09期
11 刘万鹏;张爱黎;;环氧改性丙烯酸乳液的合成与性能研究[J];沈阳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12 邓朝霞;叶代勇;魏丹;黄洪;陈焕钦;;环氧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合成工艺及性能[J];涂料工业;2007年04期
13 韩昶;卿宁;郭凯敏;;多元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制备与研究[J];广东化工;2010年09期
14 刘庆普;刘红梅;;转移型丙烯酸酯水乳液压敏胶的研制[J];精细石油化工;1992年04期
15 曹志峰;苗青;金勇;;聚醋酸乙烯酯乳液改性研究进展[J];皮革科学与工程;2008年03期
16 施茹玲;周文富;;无毒高相对分子质量PVA的合成与结构分析研究[J];应用化工;2008年04期
17 刘春彦;王玉芬;吴全才;;环氧树脂改性醋-丙乳液胶粘剂的研究[J];广州化工;2011年15期
18 罗文飞,王嘉图,张彪;改性聚醋酸乙烯酯乳液胶粘剂的研究进展[J];中国胶粘剂;2005年05期
19 刘杰;张然;杨建军;张建安;吴庆云;吴明元;;水性聚氨酯的改性研究进展[J];粘接;2008年10期
20 裴世红;陶洋;王丽丽;庄超;石博文;;丙烯酸酯乳液的改性研究与发展状况[J];化工新型材料;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娟;杨更亮;齐莉;姚春荷;杨洪润;;乳液聚合环氧树脂整体柱[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分析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2 高霞;聂俊;;实时红外法检测双酚A环氧树脂紫外光聚合动力学[A];中国感光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和第七届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于俊杰;;水性环氧树脂的研究进展[A];第十七届玻璃钢/复合材料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范宏;王建黎;陈卓;;聚丙烯酸酯复合弹性体微粒改性通用型环氧树脂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5 陈湘;刘跃华;邓海波;李婧婧;吴杰;;简介一种耐热性环氧树脂及固化剂[A];第四届全国覆铜板技术·市场研讨会报告·论文集[C];2003年
6 李桂林;;环氧树脂应用的复配改性技术[A];第十次全国环氧树脂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7 齐永新;陈继明;易建军;张耀亨;于晶;李斌;许翠红;潘广勤;;高转化率中腈基含量羧基丁腈液体橡胶的合成[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8 吴良义;;先进复合材料的应用扩展Ⅳ 先进复合材料在电子工业中的应用技术和市场预测[A];第十五次全国环氧树脂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暨学会华中地区分会第十三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9 田兴和;;环氧树脂胶粘剂配方设计浅析[A];第七次全国环氧树脂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7年
10 赵玉如;;环氧树脂在葛洲坝电站厂房试验中的应用[A];第四次全国环氧树脂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绍荣;环氧树脂/二氧化硅-二氧化钛纳米杂化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05年
2 刘黎明;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及微结构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3 王秀霞;超支化聚酯的合成与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4 胡兵;改性聚醚醚酮增韧环氧树脂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5 李士伟;电子封装材料用新型环氧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王建国;多壁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蔡红莉;新型含联苯基团酚氧树脂及其共混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贾丽亚;聚二甲基硅氧烷/二氧化硅复合网络及环氧树脂/聚二甲基硅氧烷互穿网络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7年
9 王秀宇;精密金属膜电阻器用耐高温耐高湿封装涂料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10 陈振坤;纳米填料改性环氧树脂低温力学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理化技术研究所);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丽;环氧—聚醋酸乙烯酯共聚物乳液的制备与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08年
2 陈以会;环氧树脂/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制备和表征[D];四川大学;2005年
3 李敏;天然多糖及其衍生物在聚醋酸乙烯酯乳液制备中的应用研究[D];广西大学;2005年
4 孔凡桃;环氧树脂和硅溶胶改性苯丙胶乳的制备及其应用[D];扬州大学;2011年
5 陈晓军;环氧树脂/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6 闵玉勤;含磷氮环氧树脂体系的合成、固化及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区耀光;乙烯基侧链环氧树脂的合成及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5年
8 黄振宇;蛭石的结构修饰及环氧树脂/蛭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9 李来丙;氢氧化铝在环氧树脂材料中的阻燃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10 高岩;纳米材料对环氧树脂增强作用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雄伟;环氧树脂价格持稳趋升[N];中国化工报;2006年
2 王雄伟;环氧树脂企业开始“雪灾后思考”[N];中国化工报;2008年
3 记者 彭展;全球环氧树脂2015年需求近200万吨[N];中国石化报;2010年
4 王雄伟;我已成环氧树脂消费第一大国[N];中国化工报;2005年
5 湖北 曾安君;环氧树脂绕组的拆除技巧[N];电子报;2008年
6 王雄伟;中国环氧树脂发展势猛[N];中国化工报;2006年
7 特约记者 王雄伟;环氧树脂企业难逃减产停产[N];中国化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王雄伟;环氧树脂市场稳定当头[N];中国化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赵引德 通讯员 吴铎;诺尔信:目标直指环氧树脂一流强企[N];中国化工报;2007年
10 何睿;环氧树脂亟待调整产业结构[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