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价值链利益分配
【摘要】:上世纪8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为了整合全球资源优势,将产品价值链的不同工序、环节布局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形成以工序、区段、环节为对象的产品内国际分工体系,表现为一种产品在多国分工连续生产,并伴有中间品的进口和最终产品出口的全球价值链。全球价值链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条件下国际分工呈现出的新特点,也是当代国际分工的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在国际分工形式和国际贸易格局发生变化的同时,世界总的贸易利益的增长机制以及贸易利益在各国间的分配也变得有些扑朔迷离,整个价值链条内部体现出了价值等级体系特征,全球价值链上,各个国家依据所处环节的不同,实现不同的价值增值,获得不均等的利益分配。
本文围绕全球价值链利益这一主题,对价值链上利益的创造、利益分配格局、影响价值链利益分配的因素及其影响的大小进行探讨,并选择中国制造业作为研究对象对价值链利益分配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到如下结论:作为传统分工基础的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依然是全球价值链分工利益来源,价值链应该分布在相对成本世界最低的区域;全球价值链创造出了更多的利益,但是并不是所有参与价值链的单位都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等量的利益,究其原因,本文从网络权利和租金的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了两个假设:(a)网络权力越大的企业,获取越多的贸易利益。(b)进入高级要素的价值链环节,获取更多的贸易利益。我国制造业的实证分析结果得出加工贸易增值率与劳动生产率呈负相关关系,与研发投入呈正相关关系,并且验证了前面假设的正确性;在前面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劳动生产率对利益分配的影响从价值链和贸易条件两个角度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得出劳动生产率使我国工业产品贸易条件恶化、但参与全球价值链又需要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论。
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并对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理论基础进行回顾,本文提出要重新定位参与国际分工的理论原则,即比较优势、大国优势和后发优势相结合。同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经济战略的建议,我国目前应该从强化人力资本积累、增加高级生产要素、努力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等方面做的更好,以此来解决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利益获得不理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