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制造业配套能力评价方法及应用
【摘要】: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关系到国家经济和国防的安全,同时也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其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其配套产业的辅助,对装备制造业配套能力的评价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装备制造业配套能力综合评价是建立在产业链、产业集群以及综合评价等理论研究基础之上的。结合沈阳市装备制造业自身特点,该研究对于提升沈阳市装备制造业配套能力,全面加强沈阳市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国内外学者对装备制造业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具有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并且对于产业配套能力的研究也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将装备制造业和产业配套能力结合起来的研究却比较少。另外,对于产业配套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现存问题分析和相关对策建议等方面的定性描述,而对于如何测量和评价产业配套综合能力的研究甚少。鉴于以上思考,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在综合分析了产业集群、配套能力、综合评价和装备制造业的相关研究后,系统的对装备制造业配套能力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明晰了装备制造业配套能力的理论渊源及其特点,然后对装备制造业配套能力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从内部、外部和内外转换三方面分析影响装备制造业配套能力的因素,揭示了配套能力形成的机理并构建出装备制造业配套能力评价的评价指标。(2)构建了装备制造业配套能力评价的评价模型。针对“拉开档次法”的局限性,注重评价中的主观信息和客观信息的利用,遵循评价过程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合理性原则,提出了主观信息嵌入式的拉开档次法。通过实例验证,证明该方法在能最大限度体现被评价对象之间整体差异的同时,也能更好的体现出专家的主观判断,从而全面实现主客观信息的有效集成。使用一个算例,通过与原拉开档次法以及“权化”后的拉开档次法进行评价结果的比较分析,表明主观信息嵌入式的拉开档次法是一种更加简单、实用、有效的评价方法。(3)通过对全国以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的15个省级、副省级城市的装备制造业配套能力的动态综合评价,经过比较分析,定位沈阳市装备制造业配套能力在全国的位置,为沈阳市装备制造业配套能力的提升提供政策建议,从而为沈阳市装备制造业配套能力的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最后,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工作与贡献,并指出了本文研究的局限性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
|
|
1 |
秦明英;王永章;;浅析新时期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
2 |
启明;百亿元托起“制造业信息化工程”[J];电子商务世界;2002年09期 |
3 |
周喜安;大力培育和振兴我国制造业[J];宏观经济研究;2003年09期 |
4 |
于平;我国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纵横;2003年09期 |
5 |
俞国生;做好上海制造业的战略升级调研工作[J];上海工业;2003年04期 |
6 |
王战
,王成焘
,郭重庆
,姚振强;专家学者谈上海制造业战略升级[J];上海工业;2003年05期 |
7 |
;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向纵深发展[J];机电工程;2003年02期 |
8 |
舒萍;发达国家传统制造业产业再造的路径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
9 |
魏强,魏星,李全兴;北京制造业科技综合能力评价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
10 |
许晓雄;广东省装备制造业发展分析和对策研究[J];机电工程技术;2003年05期 |
11 |
朱高峰;新世纪如何提高和发展中国制造业[J];苏南科技开发;2003年02期 |
12 |
朱之鑫,杨海成,孙家广,唐凤泉,王昌林,刘海燕,郭齐江;聚焦制造业信息化[J];中国高新区;2003年04期 |
13 |
王星琪;;振兴辽宁装备制造业的若干建议[J];决策咨询通讯;2003年05期 |
14 |
吴晓波;耿帅;;跳出制造业看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J];浙江经济;2003年15期 |
15 |
盖健
,都兴恩;制造业信息化是构造“数字青岛”的基础工程[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4年02期 |
16 |
程竹生;加快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J];中国经贸导刊;2004年12期 |
17 |
王玉刚,赵军;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J];科学与管理;2004年03期 |
18 |
胡楠;中国制造业到底如何定位(二)[J];中国招标;2004年25期 |
19 |
刘瑞,周达;奥运会对北京制造业的影响效应[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08期 |
20 |
刘自新;打造杭州先进制造业基地研究[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