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对“支那”一词的考察
【摘要】:“支那”这个词语原本是外国人对中国的一个古老的称呼。最初出现于在佛学文献中。古代的时候,佛教徒在将佛典中的古印度对中国的称呼翻译为汉语时,取其在汉语中读音相近的汉字,将其译为“支那”一词。而在日本,“支那”一词从江户中期就开始使用了。不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多避免使用“支那”这一汉字表记,改用“シナ”这一假名开代替。至今为止,中日两国关于“支那”一词的研究并不少见,主要是围绕该词的词源、词义,以及该词是否是带有轻蔑色彩的词语等。关于“支那”一词的词源,有很多种说法,支持主张“支那”一词的词源来自秦国的观点的占多数,但也尚未被学术界一致接受。而关于对“支那”一词的词源以及在中日两国的使用情况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献不是很多,尚有很大空间。因此,本文基于先行研究,从中日比较的角度,参考相关各类文献,以及利用“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献语料库”“東京大学史料編纂所语料库”等数据库,采用文献研究、文本解读等方法对以下问题进行考察。首先,探究“支那”一词的词源;然后,详细考察该词的语义变迁。于是,本文分为四部分。序论中主要对研究契机、先行研究、研究方法和立场、创新点进行阐述。第一章主要叙述“支那”这个词的由来。第二章中,笔者运用文献研究和文本解读法,并利用语料库,结合例句分析“支那”在汉语中的使用情况。第三章中,通过对比分析,结合例句分析考察“支那”在日语中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