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自密实防水混凝土的改性机理研究及其在隧道防水工程中的应用

李厚祥  
【摘要】:隧道防水工程是隧道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关系到隧道建设成败的关键环节。就我国目前隧道防水的现状而言,“十洞九漏”是其真实的写照。隧道渗漏水不仅会降低混凝土衬砌的耐久性,而且还会降低隧道内各种设施(如电气设施)的功能,增加隧道的维护成本,甚至影响隧道的安全运营。 为了解决长期以来一直困扰我国隧道建设工程界的渗漏水难题,本文受沪蓉高速公路某隧道防水工程建设的委托,以提高衬砌混凝土自身的抗渗能力为指导思想,以提高自密实混凝土的脱模强度、改善自密实混凝土的流变性能及抗裂性能为目标,通过相关理论探索和试验研究,提出了利用自密实防水混凝放(WPSCC)衬砌隧道,在取消防水层(仅加柔性隔离层)的情况下实现隧道有效防水的新方法。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如下七个方面: 1、系统的分析了混凝土渗漏的原因及改善措施,指出了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能及抗收缩性能是提高混凝土抗渗性能的有效途径。基于混凝土自愈合前的泊肃叶渗水量理论模型,通过实验及回归,建立混凝土裂缝自愈合前的泊肃叶渗水量实际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混凝土裂缝宽度、水压梯度及裂缝暴露于水环境中的时间的长短与单位渗水量的相关性:探讨了混凝土裂缝自愈合宽度与水压梯度的相关性及混凝土裂缝的自愈合机理。 2、在广泛评价、分析现有高效减水剂的作用效果及机理的基础上,以优势互补为指导思想,以SP-B型萘系减水剂及SP-C型聚羧酸系减水剂为主要组分,合成了平均减水率达到29%且能使WPSCC具有良好流变性能及保坍性能的SP-LI型超塑化剂,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探索。 3、在深入分析粉煤灰活性特征及活性激发机理的基础上,以复合激发为指导思想,通过正交试验及分析,探讨了解决粉煤灰在混凝土中应用时脱模强度低(影响施工进度)的新方法,并运用X射线衍射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复合激发剂激发粉煤灰混凝土早期强度的作用机理。 4、以提高WPSCC流变性能、抗裂性能及脱模强度为目标,应用合成的SP-LI型超塑化剂及CF-LI型复合激发剂,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WPSCC的配合比设计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Ф.М.伊凡诺夫,张云理;混凝土拌合物的外加剂—超塑化剂C-3[J];建材发展导向;1981年03期
2 V.M.Malhotra;康永丰;;再掺超塑化剂对混凝土塌落度、强度和抗冻性的影响[J];中国港湾建设;1985年02期
3 关礼杰;谈谈高性能混凝土[J];铁道建筑;1994年05期
4 李文薇;李诚;裴梅山;;新型氨基磺酸盐类超塑化剂的合成[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5 龚尚龙;硅粉对混凝土的增强机理及试验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1993年04期
6 陈建奎,李崇智;超塑化剂“CSP”对水泥水化及水泥石微观结构的影响[J];武汉工业大学学报;1995年04期
7 兰海;近代混凝土技术的发展(上)[J];广东建材;2000年12期
8 左彦峰;王栋民;李伟;宋少民;;超塑化剂与水泥相互作用研究进展[J];混凝土;2007年12期
9 刘秉京;;超塑化剂CRS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J];工业建筑;1981年04期
10 Ф.M.伊凡诺夫,张云理;掺超塑化剂C-3的矿渣硅酸盐水泥混凝土[J];建材发展导向;1982年03期
11 吕兵;;论超塑化剂在大体积混凝土建筑施工的应用[J];民营科技;2007年09期
12 郭景华;李玉莹;郑文琪;;超塑化剂在大体积混凝土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分析[J];民营科技;2008年03期
13 顾德珍;熊大玉;卢璋;仲晓林;;超塑化剂对水泥浆体流变特性的影响[J];工业建筑;1982年06期
14 郎方;李春光;;超塑化剂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18期
15 王滨泽;曲颖;;小议超塑化剂建筑施工中的应用机理与施工工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年01期
16 刘文刚;;试论超塑化剂在大型混凝土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13期
17 赵铁军,冯乃谦;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J];混凝土;1994年02期
18 张树辉;新型超塑化剂 Supercizer-6 工程效果的试验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19 冉千平,游有鲲,丁蓓,刘加平;新型羧酸类梳型接枝共聚物超塑化剂的应用性能研究[J];化学建材;2003年06期
20 余少文;;超塑化剂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应用[J];国外建材科技;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厚祥;曾三海;陈月顺;;自密实防水混凝土衬砌隧道足尺模型试验[A];隧道、地下工程及岩石破碎理论与应用——隧道、地下工程及岩石破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李厚祥;曾三海;陈月顺;;自密实防水混凝土衬砌隧道足尺模型试验[A];隧道、地下工程及岩石破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李先炜;范欣荣;;锚拉支架[A];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三次大会论文集[C];1994年
4 曹万林;魏文湘;曲英华;张瑞捷;庞国新;;轻质填充墙异型柱框架侧移刚度试验分析[A];第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1993年
5 胡安康;孙群;范佘明;华汉金;;高负荷螺旋桨敞水及空泡性能试验研究[A];第二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7年
6 张耀春;周晅毅;刘玉姝;张福海;;截面为三角形的空间格构式刚架体系的整体稳定性试验研究及平面内稳定性分析[A];钢结构工程研究(三)——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0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7 王胜军;胡清娟;;宝泉抽水蓄能电站水泵水轮机模型验收试验[A];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建设文集(2006)[C];2006年
8 ;前言[A];第一届全国岩石力学数值计算及模型试验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9 陈锐;彭忠年;田娅娟;薛鹏;;新疆下坂地水电站水轮机模型开发研究[A];水电设备的研究与实践——第十七次中国水电设备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黄金树;;洪江水电站灯泡贯流式水轮机模型试验[A];水电设备的研究与实践——第十七次中国水电设备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厚祥;自密实防水混凝土的改性机理研究及其在隧道防水工程中的应用[D];东北大学;2005年
2 傅乐峰;聚羧酸超塑化剂的合成、性能和分散吸附行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戍平;破碎围岩隧道的模拟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4 单炜;异形截面斜拉桥索塔锚固区节段受力性能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5 卢海林;预应力混凝土曲线箱型梁剪力滞效应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6 王培生;全回转推进器的水动力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7 郑筱彦;压力分散型锚索加固边坡效应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8 朱彤;结构动力模型相似问题及结构动力试验技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9 刘洁;冲击式水轮机内部流动数值模拟及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10 吴文清;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剪力滞效应问题研究[D];东南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勇;大型上承式桁架拱渡槽的模型试验及三维有限元分析[D];武汉大学;2005年
2 张洪金;混凝土自锚式悬索桥的力学性能分析与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3 周浩;南京长江三桥桥塔钢—混结合段剪力键选型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4 刘海燕;隧道开挖对地面建筑结构的影响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5年
5 张治;龙滩地下水电站热环境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6 柯剑;阴坪水电站闸下消能工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高志辉;桩基托梁挡土墙力学作用机理试验研究与数值分析[D];四川大学;2005年
8 何立明;桩—土—承台非线性共同作用模型试验与数值分析[D];南京工业大学;2004年
9 羊日华;茅草街大桥模型试验与受力性能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05年
10 王长春;水中悬浮隧道与洋流耦合作用的模型试验[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春丽;武广及武合客专隧道防水项目通过审查[N];中国建材报;2010年
2 王子明 郭京育 周立明;第九届超塑化剂国际会议在西班牙召开[N];中国建材报;2009年
3 张韶军;喷射层技术破解隧道防水难题[N];中国交通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范颖华 通讯员 李之政;国家体育馆“模型试验”成功[N];华夏时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推进黄河口模型试验基地建设[N];东营日报;2006年
6 记者 陈佳南;为“南海一号”出水保驾[N];中国船舶报;2008年
7 原小利;黄委切实加快黄河河口模型试验基地建设步伐[N];黄河报;2006年
8 记者 林英 通讯员 何春权;我国核电厂第三代安全壳模型试验获得成功[N];光明日报;2000年
9 张银炎 徐春阳;七○八所船模试验量多质优[N];中国船舶报;2006年
10 刘丕建;黄河口物理模型基地建设初战告捷[N];黄河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