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射频PECVD方法生长类金刚石薄膜的实验研究
【摘要】:
本文采用射频PECVD方法,以C4H10(或CH4)和Ar为气源在不锈钢、玻璃和硅片等基底上制备出大面积类金刚石薄膜。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激光拉曼光谱(Raman)和付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研究手段对样品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显微硬度计、划痕仪和摩擦磨损试验机等对DLC薄膜的机械和摩擦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得到了摩擦性能随沉积参数和实验条件的变化规律,对DLC膜的自润滑机制和磨损机理进行了探索。
在电容耦合的射频PECVD系统中,等离子体鞘层作用的结果会在阴极板上产生自偏压,有利于碳离子沉积形成类金刚石膜;借助所设计的中间过渡层Ti/TiN/TiC,在不锈钢上成功沉积了一定厚度的DLC膜,膜与基底的结合力较好;通过优化工艺参数,可以成功地在玻璃、硅片等基底上沉积DLC膜,扩大用射频PECVD工艺沉积类金刚石膜的适用范围。
对不锈钢上沉积的DLC膜作SEM分析,发现薄膜由均匀的颗粒组成,粒径大约为400nm左右;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所镀DLC膜为非晶碳膜,在XRD谱图中出现了TiN、TiC的衍射峰,说明薄膜表面可能会有微小的缺陷;样品的SEM侧面形貌分析表明,薄膜与基体结合良好,没有出现开裂、分离的情况;AFM分析发现DLC膜明显比基底平整,亮区增加了,岛状颗粒数目明显增多,薄膜的致密性增强,说明了非晶膜的生长机制是大量非晶纳米相结构的聚集,证实了类金刚石薄膜沉积时大颗粒活性粒子的关键作用。
对硅片、玻璃上所沉积DLC膜作FT-IR光谱分析,表明薄膜样品的碳原子主要以sp~3的组态存在;XPS全谱分析表明膜的主要组成元素为碳,还含有少量的氧及微量的Ni和N。
|
|
|
|
1 |
谢英;硬质合金PECVD设备的研究[J];硬质合金;2003年03期 |
2 |
林喜斌,林安中;PECVD在多晶硅上沉积氮化硅膜的研究[J];中国稀土学报;2003年S1期 |
3 |
卢晓敏,汪雷,杨德仁;网络状氮化硼纳米棒的生长研究[J];真空科学与技术;2004年06期 |
4 |
陈治宇;吕知秋;张锦文;金玉丰;李婷;田大宇;王颖;;PECVDSiO_2/Si_3N_4双层膜驻极体性能[J];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2008年01期 |
5 |
何乐年;PECVD非晶SiO_2薄膜的红外吸收特性研究[J];功能材料;2002年01期 |
6 |
孙膺九;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淀积硅外延新技术[J];稀有金属;1987年01期 |
7 |
王晓泉,杨德仁,席珍强;多晶硅太阳电池用SiN薄膜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2年03期 |
8 |
冯炜光;刘翔;储清梅;张鹏翔;;PECVD法制备硅太阳电池SiN薄膜工艺研究进展[J];云南冶金;2009年03期 |
9 |
卢志安;迟晓红;赵国华;;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简述[J];玻璃;2008年12期 |
10 |
席彩萍;王六定;王小冬;李昭宁;;沉积温度对PECVD制备碳纳米管形貌的影响[J];人工晶体学报;2011年04期 |
11 |
常海波;徐洮;李红轩;张治军;刘惠文;;PECVD法制备类金刚石薄膜的结构和摩擦学性能研究[J];真空;2006年01期 |
12 |
杨景超;赵钢;邬玉亭;;PECVD中电子能量状态对氮化硅薄膜应力的影响[J];新技术新工艺;2007年07期 |
13 |
吴小文,张维佳,钟立志,黄浩;Ge_(1-x)C_x薄膜的制备及红外特性的研究[J];材料工程;2005年01期 |
14 |
李瑞;樊志琴;张丽伟;蔡根旺;杨培霞;;氢在微晶硅薄膜低温沉积及退火过程中的影响[J];硅酸盐通报;2009年02期 |
15 |
廖雪江;;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工艺尾气危害性解析[J];洁净与空调技术;2011年01期 |
16 |
银陈;陈长安;张鹏程;;PECVD制备Al-Al_2O_3复合阻氢涂层的研究[J];表面技术;2008年03期 |
17 |
杨莉;陈强;张受业;;PECVD法沉积类金刚石膜的结构及其摩擦学性能[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09年03期 |
18 |
王静静,廖波,刘维,王波,宋雪梅,严辉;等离子体状态对PECVDSiC薄膜微结构的影响[J];功能材料;2004年01期 |
19 |
吴清鑫;陈光红;于映;罗仲梓;;PECVD法生长氮化硅工艺的研究[J];功能材料;2007年05期 |
20 |
杨莉;陈强;孙运金;付亚波;张跃飞;;有机玻璃表面沉积氧化硅层的摩擦磨损性研究[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08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