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流作用下RH精炼工艺中气液两相流动与脱碳行为的模拟研究
【摘要】:作为现代炼钢流程的主要环节之一,炉外精炼功能正被日益强化。提高钢的炉外精炼效率和钢液的质量是炼钢工艺流程中的核心。作为最广泛应用的炉外精炼设备,RH真空精炼装置在设备寿命、工艺指标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上升管易损坏、氩气利用效率低、脱碳脱硫不充分等,这些问题制约着设备效能的发挥及产品质量的提高。
本文从钢精炼工艺的基本物理过程出发,探讨改进RH真空精炼的技术方法,揭示RH真空装置内气液两相流及传质规律,发展旋流作用下RH真空精炼系统内钢包、上升管、下降管、真空室内一体化三维流动模型,分析气泡运动行为,研究旋流提高RH真空脱气装置精炼效率的机理。RH真空精炼装置是一个多功能冶金设备,除了脱气功能以外还具有脱碳、去除夹杂物和合金化等功能。为了全面掌握旋转磁场作用下RH系统内的传输现象和冶金特性,在流场基础上,结合钢液内碳浓度变化方程,粒子运动方程对旋流作用下RH系统内的脱碳过程和夹杂物运动行为进行模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1)利用旋流技术改进RH真空精炼效率,提高氩气的利用率。
氩气利用率直接影响RH真空脱气装置的精炼效率。针对电磁驱动旋流精炼过程,采用数值模拟与物理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有、无旋流作用时RH系统内气泡运动行为。研究结果表明:旋流条件下,气泡被细化,数量增加,且不再贴近管壁分布,而是弥散于整个上升管内,当旋流数达到0.21时,开始形成“气泡幕”。气泡幕条件下夹杂物与氩气泡接触机会最大,气泡吸附夹杂物量最大,此时精炼效率最高。此时氩气利用率也是最高。但随着旋流强度的继续增加,气泡在上升管内形成气柱,精炼效率反而下降。
(2)发展人口平衡模型,建立RH真空精炼系统气液两相流模型。
人口平衡模型广泛的应用于化工、核工业等领域用来解决复杂的流动现象,该模型能够很好的模拟气泡合并、破碎过程。针对RH真空精炼系统气液两相流特征,本文将人口平衡模型应用于RH系统内气泡分布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无旋流时,直径较大的气泡多出现在上升管管壁附近,而管子中心区域基本没有气泡。施加旋流后,上升管内气泡的平均直径变小,且分布均匀,随着旋流强度进一步增加,管子中心处出现大直径气泡,而其他区域气泡数量减少。
(3)分析夹杂物粒子的运动轨迹及去除条件。
去除钢液中的非金属夹杂物是RH精炼装置的主要功能之一。氩气在钢液内上浮过程中与夹杂物结合,一起到达渣/金界面进入渣中,从而达到净化钢液的目的。气泡数量和气泡与夹杂物碰撞的机会决定RH装置去除夹杂物的效率。对旋转磁场作用下夹杂物的运动行为的模拟表明:夹杂物的运动轨迹呈螺旋线型。旋流增加了夹杂物在上升管内的运动路程,从而增大了其与气泡碰撞、合并的机会。有利于夹杂物的去除。尺寸较小的夹杂物因受粘滞力影响较大更易于随流体流动,不易从系统中排出。
(4)研究旋流条件下RH真空脱碳过程的特点。
RH真空精炼装置最主要的冶金功能是深度脱碳,本文在分析RH系统内钢液湍流场的基础上,结合钢液内碳浓度变化方程,建立旋流场内钢液脱碳的三维非稳态数学模型,所得旋流数为零时钢液脱碳过程与文献中实验结果相符合。同时对比研究电磁搅拌作用下新型RH系统内钢液脱碳过程.结果表明:当旋转磁场作用后,磁感应强度为0.04T时,初期脱碳速度比无旋流作用时增加了15%,而且随着磁感应强度得增加,脱碳速度增加明显;但当脱碳反应进行到最后阶段,不同磁感应强度情况下的碳浓度趋于相同稳定值。
|
|
|
|
1 |
张春霞,刘浏,刘昆华,刘良田,黄波;RH精炼过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发展[J];冶金自动化;2000年04期 |
2 |
赵增武,李保卫,武文斐,苍大强;旋流强度对平焰燃烧湍流流动的影响[J];包头钢铁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
3 |
陈义胜,贺友多,苍大强,黄宗泽;一个RH处理过程的脱碳动态模型[J];包头钢铁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
4 |
步玉环,王瑞和,沈忠厚;旋转射流流线分析及旋流强度的计算[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5期 |
5 |
刘军生;;SC室旋流强度低的分析与处理[J];水泥;2009年07期 |
6 |
吴学曾;谢玲;;旋转射流的特点、旋流强度的计算及在燃烧器上的应用[J];工业炉;1980年03期 |
7 |
陈义胜,贺友多,苍大强;RH精炼中钢包内非轴对称流动场数值模拟研究[J];包头钢铁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
8 |
朱苗勇,沙骏,黄宗泽;RH真空精炼装置内钢液流动行为的数值模拟[J];金属学报;2000年11期 |
9 |
黄宗泽,朱苗勇,许海虹;RH真空精炼过程的动态模拟[J];材料与冶金学报;2002年03期 |
10 |
陈义胜,贺友多,苍大强;RH真空室喷粉颗粒运动数学模型[J];包头钢铁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
11 |
朱苗勇,黄宗泽;RH真空脱碳精炼过程的模拟研究[J];金属学报;2001年01期 |
12 |
李宝宽;齐凤升;王芳;刘杰;;利用弯水口提高离心式中间包钢液旋流强度的研究[J];金属学报;2007年03期 |
13 |
耿佃桥;雷洪;赫冀成;;不同工艺因素对RH精炼夹杂物去除过程的影响[J];钢铁;2009年10期 |
14 |
李朋欢;包燕平;岳峰;彭尊;袁晓峰;;RH快速深脱碳研究[J];钢铁研究学报;2011年01期 |
15 |
刘玉生;孙利顺;丁广友;崔宝民;李军明;张超;;RH脱碳工艺探讨[J];金属世界;2006年04期 |
16 |
尹衍波;李忠虎;;包钢RH真空精炼炉自动化控制系统应用[J];包钢科技;2009年05期 |
17 |
李朋欢;包燕平;岳峰;杜建新;袁晓峰;彭尊;;RH-KTB脱碳过程中的数学模拟[J];钢铁;2011年03期 |
18 |
杨为雄,廖辉宁;142t/h锅炉燃烧器改造与应用[J];冶金丛刊;2003年03期 |
19 |
宋满堂,于华财,徐明,王新华;IF钢主要成分冶炼控制的生产实践[J];炼钢;2004年02期 |
20 |
邢守正;李保卫;赵增武;武文斐;陈伟鹏;苍大强;;平焰半预混燃烧NO_x排放特征的试验研究[J];钢铁研究;2007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