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并联万向腕关节和二并联机构的混联机构的误差研究
【摘要】:
并联机构由于其本身具有的诸多优点,如刚度高、承载能力强、动态性能好、速度快和结构简单等,受到了国际学术界和工程界的广泛重视。并联机构的出现弥补了传统的串联机构固有的许多缺点,然而,并联机构本身同时又存在着工作空间相对较小、接触刚度小、运动耦合、数学模型相对复杂、控制困难等问题,使得并联机构的应用受到很大的制约。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使并联机构真正走向实用化,在机构的构型设计上采用串并联复合结构和混联结构是比较好的方法。为了提高混联机构的精度,本文针对基于已经成功研制的三并联万向腕关节和二并联平动机床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型串并联复合混联机构,研究了各个因素对其误差的影响。
首先,本文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并联机构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优缺点等进行了详细的综述。阐述了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其次,影响二并联机构误差的因素有多个,其中包括杆长和转动副间隙,本文建立了杆长和转动副间隙对二并联机构误差影响的数学模型,并利用MATLAB进行了相应的仿真,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所获得的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的变化趋势相符,而且设计了误差补偿程序,减小了误差对机床精度的影响。
再次,对影响三并联腕关节误差的各个因素进行了分析,包括两伸缩杆对其误差的影响的分析、主轴和末端执行器对其的误差影响的分析和二者综合影响的分析;建立了误差的数学模型,利用MATLAB进行了相应的仿真。
最后,对混联机构进行了误差分析。对机构进行了位置分析,建立了机构的误差数学模型,对影响混联机构误差的各个因素进行了分析,包括二并联杆杆长对其误差影响的分析、腕关节的两伸缩杆对其误差的影响的分析、腕关节的主轴和末端执行器对其的误差影响的分析和三者对机构误差综合影响的分析,利用MATLAB对误差进行了相应的仿真。
|
|
|
|
1 |
;2009年江苏省并联机构与并联机床应用技术研讨会在江苏工业学院隆重召开[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9年23期 |
2 |
金振林,高峰;新型6-SPS并联机床局部承载能力分析[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0年04期 |
3 |
盛忠起,姚群,蔡光起;并联机床研究[J];机械;2002年03期 |
4 |
王冰;彭斌彬;;并联机床结构分析[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
5 |
吴海兵;刘远伟;孙全平;陈前亮;陈小岗;;交叉杆型Stewart并联机床的加工试验[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5年S1期 |
6 |
余晓流,潘紫微,储刘火,钱方美;三自由度并联姿态测量机构及其位姿显式解[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
7 |
梁辉;黄顺;陈五一;;3PRS/UPS冗余并联机床力控制系统研究[J];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10年03期 |
8 |
赵亮;郭建烨;蔡光起;;3-TPS(RRR)并联机床设计中的干涉分析[J];工具技术;2007年01期 |
9 |
王海军;王君英;;四自由度混联机床的加工过程仿真研究[J];机电工程技术;2006年02期 |
10 |
闫洪波;李卫国;李强;张玉宝;;基于MATLAB和UG的并联机床设计分析虚拟平台的研究[J];机床与液压;2009年08期 |
11 |
江崇民,王振宇,王哲元;XNZD2415型数控龙门并联机床简介[J];机械工程师;2003年02期 |
12 |
于振文;张亚杰;;少自由度并联机构探析[J];制造业自动化;2011年03期 |
13 |
郭卫东,韩先国,陈五一;3PSS并联机构的运动特性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
14 |
王坤茜;林捷晖;;并联机构造型设计研究[J];机床与液压;2005年11期 |
15 |
梁辉;陈五一;;一种靠内力提高并联机构精度的方法的研究[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9年05期 |
16 |
梁辉;陈五一;;提高并联机构刚度的方法研究[J];机床与液压;2011年09期 |
17 |
韩先国,陈五一,郭卫东;采用冗余驱动提高并联机床精度的研究[J];航空学报;2002年05期 |
18 |
张灿果;顾勇;董慧芳;龚志广;;混联数控机床中并联机构的空间位姿解析方法研究[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
19 |
黄昔光;何广平;谭晓兰;袁俊杰;崔桂芝;;并联机器人机构研究现状分析[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
20 |
顾锋,汪通悦,康志军,刘远伟;并联机床的研究与技术进展[J];机床与液压;2002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