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6]芳烃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
【摘要】:近几十年来,杯芳烃的合成有了快速的发展。各种新型杯芳烃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相继被合成出来。目前,杯芳烃的合成大多以一步法为主,然后在其上缘、下缘进行修饰,得到相应的杯芳烃衍生物。
随着液晶化学的发展,设计合成新型结构的液晶化合物已成为液晶分子设计的根本任务,液晶化合物特有的光电效应使其在信息记录、显示、光电功能及复合材料等方面得以广泛的应用。迄今为止人们设计合成了大批棒状的传统液晶化合物,它们的分子结构细长,由2、3个环构成分子核,环与环之间直接相连或通过一个中央基团连接,分子的两端含末端取代基团。其中,中央基团确定了液晶分子的线状结构,而末端基团则对液晶材料的介电、光学和其它各向异性性质起主要作用。近年来,一些与棒状分子几何特征明显不同的液晶化合物如燕尾状、盘状、星形、香蕉型相继出现。
本文在查阅了一定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合成了对叔丁基杯[6]芳烃,去叔丁基杯[6]芳烃,对甲氧基杯[6]芳烃,通过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所合成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并在其上缘进行修饰,得到了两个系列的衍生物。第一个系列包括丁二酸胆甾醇单酯,己二酸胆甾醇单酯,癸二酸胆甾醇单酯三种液晶基元,第二个系列包括十一烯酰氧基苯甲酸,十二烷基酰氧基苯甲酸,十四烷基酰氧基苯甲酸,十六烷基酰氧基苯甲酸,十八烷基酰氧基苯甲酸五种基元。其结构均通过红外光谱(FT-IR)的表征,液晶性能通过了偏光显微镜(POM)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的分析,讨论了相变类型及液晶织构。
|
|
|
|
1 |
陆国元,李倩,万小宾,胡宏纹;杯芳烃衍生物的合成和性质的研究(Ⅴ)[J];有机化学;2000年01期 |
2 |
毛锋旺,胡晓钧,钱洪平,姚天明,施宪法;杯芳烃衍生物对K~+和电子的耦合液膜传输[J];物理化学学报;2004年10期 |
3 |
黄明亮;石浩;;杯芳烃上缘衍生物及其应用[J];浙江化工;2008年11期 |
4 |
李英;江志伟;寿镇威;沈敏琦;马依文;令狐文生;;杯芳烃合成研究进展[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09年05期 |
5 |
耿天奇;曹端林;李永祥;陈军;;对硝基杯芳烃衍生物的合成进展[J];天津化工;2007年01期 |
6 |
蔡秀琴;郭陈刚;赵秋伶;;氮杂杯芳烃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J];化学工程与装备;2008年11期 |
7 |
蒋忠良;张丽;;含硫杯芳烃衍生物的合成[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9年19期 |
8 |
李莉;王小波;姚素心;;杯芳烃及其衍生物在金属离子分析中的应用[J];广州环境科学;2004年02期 |
9 |
刘贤贤;黄婉云;;功能化杯芳烃的手性识别性能研究进展[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
10 |
王雪莹;徐忠鹏;吕振;罗川南;;杯芳烃及其衍生物在生命科学中的研究进展[J];化学世界;2009年07期 |
11 |
张伟亚,张少文,张驰,吴采樱,钟振林;杯芳烃衍生聚合物用作毛细管气相色谱固定相的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7年08期 |
12 |
安琳;颜朝国;;杯芳烃偶氮类衍生物对金属离子的萃取作用[J];化学研究;2007年01期 |
13 |
彭文毫;安小宁;;萘环荧光基团-杯芳烃的荧光传感器的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08年02期 |
14 |
刘连委;郭文博;李晓川;渠桂荣;赵邦屯;;点击化学合成杯芳烃衍生物的研究进展[J];有机化学;2010年12期 |
15 |
罗朋;杨勇;刘俊芳;陈石;鞠红琴;;含杯芳烃单体及其聚合方法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0年07期 |
16 |
陈啟虎;杨林;杨玉芬;李建东;曹端林;;杯芳烃配位性质的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10年08期 |
17 |
张来新;杨琼;;杯芳烃研究的新进展[J];应用化工;2010年09期 |
18 |
杨玉芬;陈啟虎;张永晖;崔建兰;;杯芳烃配位性质的研究进展[J];化工中间体;2010年10期 |
19 |
朱建国;朱晓红;武家荣;;氯丙基取代的杯芳烃衍生物的合成[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
20 |
王浩;李喆;刘育;;下缘含有杂原子杯[4]芳烃的合成及其阳离子选择性[J];中国科学(B辑:化学);2007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