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北五味子中主要成分的研究
【摘要】:近年来,化学药物毒副作用不断出现,寻找天然药物的呼声日渐高涨,中药以其独特的疗效、毒副作用少等特点,引起国际医学界的关注。我国中药材五味子在传统医学中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但受一些自然环境的影响,有的质量达不到规定的标准而限制了进入国际市场的速度。为此对五味子的种植基地进行规范,培育高产、优质、无公害的新品种,同时建立一种高效、准确测定五味子中主要成分的方法对五味子的质量进行检测跟踪将十分必要,也为我国中药材的品质评价提供依据。
本研究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北五味子中四种木脂素类化合物的分析方法,考察了流动相组成及配比、检测波长、柱温、流速和进样量对测定的影响,确定了最佳色谱条件:流动相为乙腈-水,梯度洗脱程序为:0-25 min乙腈:水=50:50(v/v);25-35 min线性变化到70:30(v/v),并保持5min;40-44 min再线性变化到80:20(v/v);DAD检测器,检测波长为五味子醇甲、五味子甲素和五味子乙素216 nm,五味子酯甲222 nm;柱温25℃;流速0.8 mL/min;进样量10.0μL。在最佳色谱条件下,四种化合物标准曲线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4-0.9998,各组分的检出限为0.04-0.05μg/mL,平均回收率为90.23-95.24%,相对标准偏差为3.2-4.9%,实现了对四种木脂素类化合物的同时测定。
通过实验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北五味子中多种有机酸类化合物的分析方法,考察了流动相组成及配比、缓冲溶液浓度及pH值、检测波长、柱温和流速对测定的影响,确定了最佳色谱条件:流动相为甲醇-0.01 mol/LNaH2PO3(pH=2.8),梯度洗脱程序为:0-5 min甲醇-0.01 mol/L NaH2P03(pH=2.8)配比为2:98(v/v);5-16 min两者配比线性变化到40:60(v/v);DAD检测器,检测波长为0-4.7 min为210 nm,4.7-5.3 min为260 nm,5.3 min以后为210 nm;柱温25℃;流速0.8 mL/min;进样量10.0μL。在最佳色谱条件下,七种化合物标准曲线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0-0.9999,各组分的检出限为0.01-2.5μg/mL,平均回收率为90.29-102.5%,相对标准偏差为1.0-4.6%,实现了对多种有机酸类化合物的快速测定。
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同时测定北五味子中主要成分的分析方法灵敏准确。
|
|
|
|
1 |
程敏;王露;宋小妹;;HPLC法测定五味子品种中木脂素含量[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
2 |
杨博;陈彤;李学龙;徐鹏;付绍平;鱼红闪;金凤燮;;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南、北五味子中木脂素含量[J];大连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
3 |
应国清,俞志明,单剑峰,易喻;北五味子有效组分的研究进展[J];河南中医;2005年06期 |
4 |
李爱民,王玉兰,赵淑兰,孙宪忠,谷万良;北五味子嫩叶及果汁成分分析[J];特产研究;1995年02期 |
5 |
戴好富,谭宁华,周俊,易元芬;北五味子挥发性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05年09期 |
6 |
马吉霞;;北五味子的价值及采集加工[J];吉林农业;2006年12期 |
7 |
韩继堂;黄瑞贤;高景恩;丁华旭;黄淑敏;石凤春;张守霞;郑艳梅;李世荣;季旭;胥克梅;徐华伦;黄洪生;孙广信;;靖宇县山区全光下北五味子黑地膜覆盖标准化高效栽培技术[J];人参研究;2007年01期 |
8 |
屠德忠;;北五味子酊治疗神经衰弱的初步观察[J];中国医刊;1958年05期 |
9 |
逄增玲;;北五味子的栽培技术[J];人参研究;2007年03期 |
10 |
徐海波,郑友兰,张崇禧;气相层相-质谱分析法分析北五味子藤茎挥发油成分[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
11 |
宋文明;;加强野生北五味子资源保护工作的思考[J];中国现代中药;2007年12期 |
12 |
魏景文;;五味子药理研究新进展[J];天津药学;2009年05期 |
13 |
赫梅生;;北五味子对犬条件反射的影响[J];药学学报;1964年01期 |
14 |
王珂,童玉懿,宋万志;北五味子有效成分的薄层光密度法测定[J];药学学报;1990年01期 |
15 |
陈建军;李俊清;高光栋;孟维洋;;北五味子硬枝扦插育苗研究初报[J];中药材;1991年01期 |
16 |
李爱民,王玉兰,艾军;北五味子实生苗培育技术[J];特种经济动植物;1999年01期 |
17 |
张云凤;;五味子的临床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8年21期 |
18 |
奚镜清;郭允珍;王浩;丁源;;北五味子的生药学研究[J];药学学报;1958年05期 |
19 |
陶有伦;五味子的成分、药理及临床应用[J];日本医学介绍;1981年03期 |
20 |
孙小萍;;南、北五味子之异同[J];甘肃中医;1990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