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传染病动力系统分析与种群混沌系统控制问题研究

付景超  
【摘要】: 传染病一直以来威胁人类的健康与生命,历史上曾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时至今日,虽然一些传染病由于人类采取的有力措施而被消灭或得到控制,但有再次抬头且不断蔓延的趋势,各种新型的传染病也层出不穷,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为了研究传染病在种群内外的传播规律及与之有关的社会因素,建立能反映传染病流行规律的数学模型并研究其发生、发展与传播的规律,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揭示发展规律并预测其变化趋势,以便为相关部门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使人们能更好的抵御疾病,这一工作至关重要。 生物动力系统是典型的非线性复杂系统。系统除自身的复杂性与结构的庞大性外,还有种群内部、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外界环境的干扰等诸多因素,导致系统存在分岔乃至混沌等复杂的动力学行为。目前有许多专家对生物动力系统存在的复杂现象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得到了丰富的结果。对生物系统控制以达到服务人类、保持生态平衡的目的,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然而应用工程上的控制理论或方法对系统所存在的复杂动态特性的控制问题的研究刚刚开始,研究结果尚不多见,还有大量问题未得到解决。 本文针对一类具有垂直传染方式的传染病模型,利用动力系统稳定性理论,对系统采取连续接种与脉冲接种的方式,研究了平衡点与周期解的存在性与稳定性问题。针对一些种群混沌模型,利用OGY (Ott, Grebogi, Yorke)方法、非线性反馈控制、反馈线性化控制、直线稳定化、混沌跟踪控制等控制理论和方法,研究了混沌现象及相应的混沌控制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讨论了具有垂直传染和连续预防接种的双线性SIRS传染病模型稳定性问题。根据不同类型的新生儿采取不同的连续接种方式,利用Lyapunov函数方法和LaSalle不变原理,研究了无病平衡点和地方病平衡点(正平衡点)的存在与全局稳定性问题。分别得到了无病平衡点存在与稳定的条件,地方病平衡点存在与稳定的条件。 (2)针对具有垂直传染的双线性SIRS传染病模型,对易感者新生儿分别采取连续预防接种和脉冲预防接种两种方式,分别给出了这两种接种方式下SIRS传染病模型的基本再生数。利用Lyapunov函数方法和LaSalle不变原理,得到了连续预防接种下无病平衡点和地方病平衡点的全局稳定性条件;利用脉冲微分方程的Floquet乘子理论、比较定理和非线性分析方法,得到了无病周期解的存在性和全局稳定性条件。 (3)针对一类具有物种流动特定区域内的种群增长差分模型,利用Lyapunov指数方法,简单直观地验证了混沌现象的存在。为了消除影响种群正常增长及生态平衡的混沌现象,利用OGY方法,设计了调节平衡点和保证周期轨道稳定的控制器。针对一类具有收获系数的单种群模型,利用Lyapunov指数方法,验证了混沌现象的存在。通过分析系统分岔图,展示了种群收获系数在不同范围下的系统动力学行为。分别利用OGY方法、非线性反馈控制方法、轨迹跟踪控制方法,消除种群系统中存在的有害混沌,并使混沌轨道稳定在期望的周期轨上。仿真表明跟踪控制的目标比较灵活,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可以是相空间内的任意一点,也可以是任意给定周期轨道。研究结果对维持具有混沌现象的种群稳定生存具有一定的意义。 (4)针对一类离散捕食-食饵模型,利用Lyapunov指数方法,验证了混沌现象的存在。为了消除种群中的混沌现象,利用反馈线性化方法设计控制器,将种群稳定到目标周期轨道,并制定出合理的开发策略;应用混沌跟踪控制设计控制器,将种群稳定到任意周期状态。针对具有共生作用的离散耦合Logistic模型,首先采用Lyapunov指数方法验证了混沌现象的存在,通过详细分析系统状态随参数变化的分岔图得知耦合系统比Logistic模型存在更复杂的动力学行为;然后利用混沌跟踪控制方法,设计控制器,使种群稳定到任意周期状态。针对一类离散功能性反应模型,采用混沌跟踪控制方法,设计控制器,使种群稳定到任意合理周期状态,实现了混沌控制。 (5)针对一类受延迟影响的种群生态模型,利用Lyapunov指数方法,验证了混沌现象的存在。应用改进的直线稳定化方法设计控制器,使种群稳定到不动点轨道,消除了种群中存在的混沌现象。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录苹;孔丽丽;;具有垂直传染和脉冲接种的甲肝传染病模型[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年05期
2 王俊峰;薛亚奎;;一类具有垂直传染和预防接种的传染病模型的稳定性[J];生物数学学报;2011年01期
3 付景超;井元伟;张中华;张嗣瀛;;两类易感者具垂直传染和预防接种的SIRS传染病模型[J];系统科学与数学;2009年04期
4 刘迎东;;带扩散的具有垂直传染和预防接种的传染病模型[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5 郝丽杰;蒋贵荣;鹿鹏;;具有垂直传染的SIRS传染病模型分岔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2013年02期
6 郝丽杰;蒋贵荣;鹿鹏;;具垂直传染的SIRS传染病模型的脉冲控制和分岔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7 付景超;井元伟;张中华;张嗣瀛;;具垂直传染和连续预防接种的SIRS传染病模型的研究[J];生物数学学报;2008年02期
8 张生媛;刘心声;;两个种群随机共进化动态[J];生物数学学报;2017年02期
9 程国胜;;基于境脉思维的“种群及其动态”单元教学设计[J];中学生物学;2022年02期
10 张志莉;;乳品企业种群的演化规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11 邹光成;谈“种群”一节的室外教学[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1999年06期
12 黄鲁成;张红彩;;种群演化模型与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年04期
13 程亚焕,尹玉贤,曹振刚;一类广义Logistic种群的持续生存和灭绝[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4 刘来福,陈克伟;幼年个体多于老年个体的种群未必是上升种群[J];科学通报;1986年15期
15 涂井先;刘伟;;基于辅助种群分类的遗传算法[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16 何泽荣,马知恩;污染与捕获对Logistic种群的影响[J];生物数学学报;1997年03期
17 王金生;王理凡;;一类具脉冲和垂直传染的传染病模型的一致持续生存[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18 金瑜,张勇,王稳地;一类具有阶段结构的传染病模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19 张海群;;有限理性下种群博弈中合作均衡的稳定性[J];应用数学学报;2022年03期
20 李杰,彭方仁,黄宝龙;农林复合系统种群互作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199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庆富;;种群生理结构模解的性质[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2 李莉;周广和;杜志强;王锡锋;马占鸿;常胜军;;不同地区麦长管蚜种群的RAPD分析[A];“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保护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8年
3 孙继涛;张银萍;;三种群食饵系统的周期解[A];数学·物理·力学·高新技术研究进展——1998(7)卷——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会第7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4 李楠;方水姣;林平义;罗斌;;德保苏铁(Cycas debaoensis)的回归自然和种群重建[A];广东省植物学会第十七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张晓俊;黄玉清;魏辉;占志雄;胡奇勇;陈元洪;;福建省褐飞虱种群的RAPD分析[A];走向21世纪的中国昆虫学——中国昆虫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6 李忠秋;;大丰麋鹿的种群现状及行为学研究进展[A];第十三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7年
7 张翔;侯有明;;福建地区不同种群红火蚁的入侵分析[A];第三届全国生物入侵大会论文摘要集——“全球变化与生物入侵”[C];2010年
8 潘建红;陈峰;何佳春;傅强;;不同致害性褐飞虱种群电子记录取食行为的比较[A];粮食安全与植保科技创新[C];2009年
9 戴建洪;戴强;李成;王跃招;;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类种群的现状与保护[A];四川省动物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顾耘;王思芳;;齿爪鳃金龟属4个种群分类地位的RAPD分析[A];走向21世纪的中国昆虫学——中国昆虫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11 李瑄;乔传令;;不同小菜蛾种群的群体遗传研究[A];走向21世纪的中国昆虫学——中国昆虫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12 翟健程;李和平;;国内外驯鹿种群资源概况与现状[A];第六届(2015)中国鹿业发展大会论文汇编[C];2015年
13 吴明作;姜志林;刘玉萃;郭宗民;;栓皮栎种群的年龄动态与稳定性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14 王晨曦;鲍泓;徐成;;传染病动力学模型研究综述[A];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网络应用分会2020年第二十四届网络新技术与应用年会论文集[C];2020年
15 朱春刚;刘莹;朱瑾;;日本壶蚧种群发生动态监测初报[A];全国园林植保第十三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6 王祎玲;;七筋菇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地理分化[A];全国系统与进化植物学研讨会暨第九届系统与进化植物学青年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7 刘季科;;哺乳动物种群系统生态学研究进展与趋势[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18 赵庆华;刘娟;解学辉;徐来祥;张知彬;;大仓鼠年际季节种群SNPs多态性分析[A];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第三届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9 庄平;;峨眉山冷杉种群研究[A];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四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20 王彬;徐雨;杨楠;窦亮;张波;冉江洪;;四川雉鹑种群合作繁殖特征及变化研究[A];第三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付景超;传染病动力系统分析与种群混沌系统控制问题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2 张治国;青岛百合(Lilium tsingtauense)复合种群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蔡深文;海州香薷不同种群酸性转化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4 张旭;种群斑块间迁移对竞争种群动力学性态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1年
5 李盈科;年龄结构传染病模型与血吸虫病的动力学行为研究[D];新疆大学;2018年
6 荆文君;人口演化的动态网络传染病模型研究[D];山西大学;2019年
7 孙孟锋;几类具有反应或扩散效应的传染病模型的定性分析[D];上海大学;2019年
8 李丹;随机切换SIRS传染病模型的渐近行为[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9 芦雪娟;斑块扩散的生态与传染病动力模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10 刘雄伟;几类传染病模型的建模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11 刘素莉;基于复杂网络状态结构分布传染病模型的建模及其动力学[D];吉林大学;2018年
12 崔倩倩;传染病模型和离散捕食被捕食系统的动力学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8年
13 刘群;具有时滞的随机传染病模型动力学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9年
14 文卜玉;三类传染病模型的动力学行为的研究[D];新疆大学;2019年
15 张小兵;具有随机因素及媒体宣传的SIQS传染病模型的动力学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8年
16 黄寿颖;复杂异质网络上疾病传播的建模与全局动力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年
17 王艳梅;几类随机传染病模型的定性分析[D];山西大学;2021年
18 赵孟;带有自由边界的非局部传染病模型的动力学研究[D];兰州大学;2020年
19 林玉国;白噪声扰动下的随机传染病模型动力学行为[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20 刘利利;几类异质传染病模型性态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中正;我国医药制造业创新种群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2 张宇;两类传染病模型的稳定性分析及预防接种策略[D];渤海大学;2014年
3 张生媛;两个种群随机共进化模型[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年
4 欧俊伟;南北种群乌龟对热浪的生理生化响应[D];温州大学;2021年
5 张群英;一类具扩散的两种群相互作用的传染病模型[D];扬州大学;2005年
6 樊帅;新疆枣大球蚧不同种群抗药性比较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5年
7 韩增超;黑颈长尾雉圈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蔡静;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探讨皖南地区凹耳蛙种群遗传变异及其种群历史[D];安徽师范大学;2013年
9 粟丹;两类具有垂直传染和年龄结构的传染病模型的稳定性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21年
10 王丰;一类具有年龄结构的接种传染病模型研究[D];新疆大学;2014年
11 刘薇;具有潜伏期和隔离项的传染病模型及预防接种策略[D];渤海大学;2014年
12 陈立范;两类具有脉冲和时滞的传染病模型的稳定性分析[D];兰州大学;2013年
13 张红梅;大针茅种群遗传变异的RAPD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2年
14 杨小光;两类可脉冲接种的传染病模型[D];兰州理工大学;2012年
15 商洁琳;两种群有限资源比值竞争动力学模型[D];山东大学;2014年
16 赵飞;12个油松种群半同胞家系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17 张超;河南及冲绳种群飞蝗生殖的地理变异与生殖隔离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年
18 李冰;具有脉冲接种的传染病模型[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年
19 欧阳红水;两类传染病模型的动力学性质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1年
20 刘盼萍;种群及传染病模型的稳定性与斑图研究[D];中北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记者 胡晓军 通讯员 徐仲庭;我科学家发现大鲵野外纯种种群[N];光明日报;2022年
2 南方日报记者 黄鸿基 黄进;我省野外资源种群稳步增长[N];南方日报;2020年
3 记者 瞿剑;因3个基因有利于子代种群 “大个子”雄虫受雌虫青睐[N];科技日报;2021年
4 本报记者 许雅文 孟琳 通讯员 谢力;德清“鸟痴”重建朱鹮种群[N];浙江日报;2020年
5 王世停;麋鹿种群异地迁居首获成功[N];新华日报;2008年
6 张章;加州蓝鲸种群迅速恢复[N];中国科学报;2014年
7 本报记者 赵征南;陕西山西发现华北豹重要种群[N];文汇报;2018年
8 记者 张梦然;气候变化或致种群破坏骤然发生[N];科技日报;2020年
9 袁柳;过度捕捞让超七成鲨鱼种群濒危[N];中国科学报;2021年
10 记者 陈洁;珍稀濒危种群不断回归[N];西江日报;2018年
11 记者 付瑞霞 姜辰蓉;华北等地野生豹种群呈扩散趋势[N];新华每日电讯;2022年
12 记者 郑北鹰;江苏:野生麋鹿种群恢复[N];光明日报;2010年
13 本报记者 钟秀玲 李行 隋云雁;扭转新疆北鲵种群持续下降局面[N];新疆日报(汉);2012年
14 记者 于丽爽;北京雨燕种群正逐渐壮大[N];北京日报;2021年
15 记者 李怀岩;中国野生虎种群显现逐步扩大趋势[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16 记者 高雅丽;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 揭示互叶醉鱼草生物地理和种群历史[N];中国科学报;2021年
17 记者 彭军君 通讯员 汤春艳;秋迁种群数现场记录超10万只[N];南通日报;2022年
18 记者 王劲玉;山西和顺:打造良好生态让华北豹种群不断壮大[N];晋中日报;2019年
19 王劲玉;和顺:打造良好生态让华北豹种群不断壮大[N];山西科技报;2019年
20 记者徐松;三峡稀有水生种群获妥善保护[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