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稳态浇铸条件下连铸板坯质量控制研究
【摘要】:
开浇、变拉速、终浇等非稳态条件下钢水浇注条件恶化,已成为当前连铸质量控制的重点。本文以高拉速连铸机为对象,对稳态与非稳态条件下铸坯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提炼筛选确定了重点研究的专题内容,分析了产生质量问题的根源。利用数学模型和水模拟等方法对中间包和结晶器冶金过程进行了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采用低倍、定量金相等手段对工艺优化前后不同条件的试样进行了分析评估。对解决方案可行性与有效性进行现场试验分析验证,最终形成适合实际状况的技术措施。现场试验表明,研究形成的控制工艺对改善稳态与非稳态条件产品质量有明显成效,为提升产品整体质量创造了条件。主要研究内容及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如下:
1现场调研及板坯质量现状调查与成因分析研究
(1)取样分析15种工况条件铸坯,皮下全氧低于27ppm;金相样统计表明,夹杂物为主要为球状小于50μm的Al2O3或铝酸盐夹杂,钢水可浇性和洁净度有待提高。
(2)稳态条件,吹氩是铸坯气孔主要成因,随吹氩量增大,缺陷加剧。铸坯气孔主要分布在窄面,水口插入深度影响中小颗粒夹杂物,气体和夹杂物随水口插入深度增加而增加。
(3)非稳态条件,开浇、浇注末期、拉速变化等对铸坯质量影响很大,夹杂物数量是正常浇注2-6倍;而换大包、换水口以及水口结瘤对铸坯质量影响小。
2中间包流场控制的物理模拟研究
(1)开浇时,注流状态对吸气量有很大影响,湍流吸气明显高于层流。
(2)换钢包时,液位越高越利于夹杂物去除;注入速度增加也有利于夹杂物去除,拉速越大越不利。
(3)拉速对漩涡卷渣临界高度的影响规律:拉速提高,漩涡卷渣的临界高度由大逐渐减小后再增大,当拉速为1.4m/min时弱漩涡临界高度最低;应选取合适渣层厚度,40mm可以视为“危险厚度”;随覆盖剂粘度增加临界高度呈先增后减;用塞棒控流有助于控制漩涡卷渣。
(4)异钢种连浇时,应选成分相近或有交叉钢种进行连浇;低碳到高碳的连浇过程中过渡时间短,混浇坯量较少;拉速增大,混浇坯长度增加。
3结晶器流动控制的物理模拟研究
(1)小断面,影响卷渣因素是拉速,其次是吹气量,插入深度影响较小。影响液面波动及窄边气泡最大因素是拉速,其次插入深度,吹气量影响小;大断面,影响卷渣、液渣分布及窄边气泡最大因素是拉速,其次吹气量,插入深度影响小;综合来看,拉速影响结晶器内流场远大于其他因素。
(2)卷渣次数和液渣层厚度之差,是随拉速提高而增加,随插入深度增加而减少,随吹气量增加而增加。
(3)结晶器水口对中不良,造成卷渣、液渣分布不均,其严重程度随偏离度增大而增强。水口堵塞时,出水口被堵塞一侧卷渣可能性减小,另一侧剪切卷渣可能性增加;当水口一侧堵塞面积达水孔面积40%时,另一侧会发生严重钢渣混卷现象,窄边会大面积裸露。
(4)水口结瘤物脱落,在拉速从1.6 m·min-1到2.0 m·min-1范围内,不同体积结瘤物被凝固坯壳捕获总概率可达20.4%;随结瘤物尺寸减小和拉速增加,结瘤物被捕获概率增大。
(5)升降拉速过程中,随加速度增大,卷渣现象和液渣层分布不均匀程度增加;液渣粘度变大,发生卷渣可能性减小,液渣层分布不均程度减弱。
(6)水口结构尺寸优化。当断面210×1300mm2,拉速大于1.8m·min-1,液面卷渣和裸露现象明显;优化的水口适应浇注流量的范围浇注断面为210×1300mm2时,对应拉速范围1.2m·min-1-2.0 m·min-1。
4结晶器流场数值模拟研究
(1)大断面条件下,拉速达到2.0m/min时,计算得出的液面中心线最大流速高达0.553m/s,高于结晶器卷渣控制所要求小于0.3m/s值。
(2)比较粒径为300μm和2.5mm的气泡在结晶器内的分布,发现300μm气泡更易到达窄边而被坯壳捕获,形成皮下气孔几率大。
(3)电磁制动大大抑制了钢液出流速度,减少对凝固坯壳冲击,减少上部回流区,抑制液面扰动;无电磁制动条件下,当拉速大于1.8m/min时,液渣层边部出现裸露,漏钢几率增大。
(4)水口不对中,易造成流场不对称程度增加,液面流速不均,以及液面漩涡,使保护渣液渣更易卷入钢液中。
5现场试验与应用研究及效果
(1)板坯侧边气孔是由结晶器吹氩过大造成,从现场试验结果来看,吹氩工艺改进后,铸坯中针状气孔比原有工艺降低了61.8%,质量明显改观。
(2)提出合理的水口结构与尺寸,开浇、终浇时采用塞棒有助于控制卷渣。
(3)进行多次现场试验与取样分析,提出了非稳态铸坯质量在长度方向上的影响范围,从而优化了非稳态条件下的板坯切割。
(4)建立了不同拉速、断面条件下合理吹氩工艺与控制标准,并已被纳入操作控制标准与规程而得到现场应用。
|
|
|
|
1 |
张会祥;孟祥宁;朱苗勇;;基于Fuzzy-PID的连铸结晶器液位控制新方法[J];炼钢;2008年05期 |
2 |
张耀平;丁志军;张树江;;近终形异型连铸坯中大型夹杂物行为研究[J];河南冶金;2009年02期 |
3 |
薛文辉;吴华章;宋满堂;;非稳态浇铸对板坯质量影响的研究[J];炼钢;2009年06期 |
4 |
张乔英;王立涛;王新华;王万军;李宏;;非稳态浇铸时IF钢铸坯表层夹杂物粒径的分布[J];特殊钢;2006年05期 |
5 |
朱苗勇,王军,雷洪,邹俊苏,程乃良;连铸结晶器内钢水卷渣的机理与控制[J];鞍钢技术;2005年02期 |
6 |
齐新霞,岳峰;板坯连铸结晶器钢液卷渣现象研究[J];河南冶金;2003年02期 |
7 |
齐新霞,刘国林,包燕平,徐保美;板坯连铸机结晶器钢液卷渣的水模型研究[J];特殊钢;2004年03期 |
8 |
齐新霞,包燕平;结晶器钢液卷渣指数的讨论[J];钢铁研究;2005年03期 |
9 |
包燕平,朱建强,蒋伟,王昌旭,田乃媛,徐保美;薄板坯结晶器内卷渣现象的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06期 |
10 |
雷洪,朱苗勇,赫冀成;连铸结晶器内卷渣过程的数学模型[J];金属学报;2000年10期 |
11 |
佐祥均;张立峰;;方坯连铸过程中拉速波动对结晶器液面波动影响的研究[J];特殊钢;2011年03期 |
12 |
雷洪,许海虹,朱苗勇,干勇,刘新,倪满森,刘家奇;高速连铸结晶器内卷渣机理及其控制研究[J];钢铁;1999年08期 |
13 |
刘欣;;C72DA钢连铸时避免结晶器钢水卷渣的工艺实践[J];特殊钢;2007年01期 |
14 |
王现辉;王新华;张炯明;柴毅忠;洪兵雄;;CSP铸坯内的大型夹杂物[J];钢铁研究学报;2009年01期 |
15 |
王波;郭俊玉;张捷宇;李亮;刘承志;;板坯连铸异型中间包卷渣水模型实验研究[J];铸造技术;2007年04期 |
16 |
陆巧彤;王新华;于会香;张炯明;王万军;;F数计算及其与板坯连铸结晶器内钢水卷渣的关系[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8期 |
17 |
孙彦辉;韦耀环;蔡开科;何矿年;肖寄光;;宽板坯连铸结晶器内卷渣现象试验研究[J];钢铁;2007年11期 |
18 |
徐冠宇;;关于夹杂物控制的一些探索[J];鄂钢科技;2006年01期 |
19 |
韩丽辉;李晓红;刘云;;70t底吹氩钢包水模型实验[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年04期 |
20 |
成国光;张鉴;易兴俊;;钢包底吹氩搅拌卷渣机理的研究[J];炼钢;1993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