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等温动力学中活化能的变化规律及其解析
【摘要】:非等温动力学方程为: (?)
非等温动力学的任务是推断动力学三因子A、E和f (α)。然而,各种方法推断的动力学参数明显不同,从而得到的动力学参数存在争议,争论的焦点是非等温动力学活化能的意义及其反应遵循的机理。
本论文将碳酸钙分解速率的限制步骤视为一步成核和长大,用非等温成核动力学基本方程证明了新相核的摩尔总体积V随着β的升高而减小;由均相形核模型建立了成核数与升温速率的关系,得到随着升温速率的提高,形成的新相核增多。提出了一个用不同升温速率(β)下最大反应速率( rm ax)所对应的转换分数(?)表示的形核数(N)函数——(?)
核长大活化能E g与N函数、转化率和反应速率dαdT的关系为(?)将Arrhenius微分关系式与非等温动力学方程结合,提出了由反应速率微分活化能E 'r和模式函数活化能E ' f(α)两部分组成的反应微分活化能E 'a表达式为(?)用微分活化能对碳酸钙分解动力学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示出:
(1)不同的升温速率下,当转化率α→0时,存在一个与反应进程无关的的本征活化能(?)
(2)由本征活化能Ea 0得到本征模式函数为(?)
(3)分解反应的微分活化能与转化率的关系为(?)
|
|
|
|
1 |
宗封琦;王平;顾浩;;用TG法研究聚苯乙烯磺酸钠阳离子交换树脂热分解反应的非等温动力学[J];化学世界;2007年10期 |
2 |
鲍慈光,淳芝俊,袁瑾,戴镇泽;DTA法研究含水碳酸氢铵分解的活化能[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03期 |
3 |
吕亚非,李相魁;PF尼龙材料Ⅰ号的固态多重转变[J];河南科学;1985年03期 |
4 |
郭树才,耿丽文;几种油页岩热重法热解动力学的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1986年03期 |
5 |
段雪,马力,王琪,彭少逸;定量解析TPR谱图的计算方法[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2期 |
6 |
谭廷华;丁东宁;范玉田;;空气氧化抗坏血酸的动力学[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3期 |
7 |
姚广春,邱竹贤,朱旺喜,张中林,黄炜,陈金荣;添加碳酸锂阳极活性的研究[J];有色金属;1992年03期 |
8 |
梁广川,刘文西,陈玉如;CeO_2的加入对(ZrO_2)_(0.86)(MgO)_(0.14)陶瓷电导率的影响[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
9 |
刘亚强;碰撞理论的活化能和有效因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
10 |
张敏;唐来安;庄启昕;吴平平;韩哲文;;聚亚苯基苯并二噁唑的热分解行为[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
11 |
胡付欣;孙俊永;;苯甲酸热分解机理分析[J];许昌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
12 |
张云云;;苯酚封端异氰酸酯反应速率的研究[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
13 |
郑瑛;池保华;王保文;郑楚光;;几种等转化率法在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与比较[J];煤炭转化;2006年04期 |
14 |
徐建华;;CH_2自由基和OH自由基反应机理的量子化学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
15 |
环久峰;王栋;李威;王国栋;;热力系统锅炉水相电导率温度响应参数的解析[J];工业水处理;2006年10期 |
16 |
向军;陈伟;孙路石;石金明;;典型煤种的二氧化碳气化特性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
17 |
李庆伟;;刚玉耐火材料的强化烧结[J];耐火与石灰;2007年05期 |
18 |
付绍平;杨博;肖红斌;梁鑫淼;;毛细管电泳法应用于阿魏酸异构化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J];分析测试学报;2008年05期 |
19 |
姜瑞勋;李爱民;王伟云;;脱水污泥薄层干燥特性及动力学模型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09年01期 |
20 |
宁鹏;费英;徐幸莲;周光宏;彭增起;;碱性脂肪酶型时间-温度指示卡反应体系的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