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测高探测极地冰盖与内陆冰川高程变化的方法研究
【摘要】:极地冰盖和内陆冰川的时空格局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生活有重要影响。由于极地冰盖和内陆冰川气候环境恶劣,卫星测高技术是监测极地冰盖和内陆冰川高程变化的有效手段之一。利用ICESat和CryoSat-2测高数据研究了极地冰盖和内陆冰川的高程变化,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利用2003-2009年的ICESat GLA12数据,采用交叉点分析法,得到西南极冰盖的平均高程变化率为(1.18±16.42)cm·yr-1。利用重复轨道信息,采用最小二乘平面拟合法处理了2010.07-2014.04期间的CryoSat-2 GDR数据,得到西南极冰盖的平均高程变化率为(-10.9±42.1)cm·yr-1。2.选取西南极位置A(249.5°,74.5°),利用线性和正弦/余弦组合模型对ICESat得到的高程变化进行了模拟,并采用ICE5G冰后回弹模型进行改正,得到位置A处的高程线性变化速率为-3.66cm·yr-1,与GRACE得到的(-5.28±0.95)cm·yr-1结果接近。3.利用2010-2012年的IceBridge数据对航线交叉点处的干舷高变化进行了探测,得到82%的交叉点处干舷高变化速率在-30~30cm/yr范围内。4.利用ICESat GLA14数据和SRTM数字高程模型,采用线性回归法和基于DEM的重复轨道法,分别得到青藏高原局部冰川(27°-29°N,85°-90°E)2003-2008年的冰川区的高程变化趋势为(-0.373±0.180) m·yr-1和(-0.473±0.680)m·yr-1,两种方法结果相近。
|
|
|
|
1 |
萧鉥;试论大气中的水汽、降水与我国现代高山冰川分布的关系[J];冰川冻土;1981年01期 |
2 |
顾佩,卜觉英;我国西部部分山区冰川分布图的编制[J];冰川冻土;1987年03期 |
3 |
徐钦琦;冰川的范围怎么越来越小了?——“天地生人”系列讲座(一)[J];化石;1998年03期 |
4 |
徐煜坚;;冰川[J];科学大众;1957年10期 |
5 |
刘潮海,施雅风,王宗太,谢自楚;中国冰川资源及其分布特征——中国冰川目录编制完成[J];冰川冻土;2000年02期 |
6 |
谢自楚,韩健康,冯清华,王晓军;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马兰山冰川的初步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0年01期 |
7 |
王宗太,刘潮海;中国冰川分布的地理特征[J];冰川冻土;2001年03期 |
8 |
;冰川[J];中国地理科学文摘;2002年01期 |
9 |
杨惠安,李忠勤,叶柏生,焦克勤;中国班公湖流域区冰川补充编目及冰川特征[J];冰川冻土;2003年06期 |
10 |
;冰川[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04年02期 |
11 |
王宗太,刘潮海;《简明〈中国冰川目录〉》简介[J];冰川冻土;2005年05期 |
12 |
任贾文,闫明;中国北极黄河站首次科学考察队冰川考察[J];冰川冻土;2005年01期 |
13 |
;冰川与冻土[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05年02期 |
14 |
;冰川与冻土[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06年03期 |
15 |
刘时银;丁永建;李晶;上官冬辉;张勇;;中国西部冰川对近期气候变暖的响应[J];第四纪研究;2006年05期 |
16 |
;冰川[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07年04期 |
17 |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分布范围变化[J];中国基础科学;2009年03期 |
18 |
;冰川[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10年01期 |
19 |
潘永弟;;哭泣的冰川[J];环境;2010年06期 |
20 |
;冰川[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10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