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煤层气赋存运移的核磁共振成像理论和实验研究

唐巨鹏  
【摘要】:煤层气是21世纪的战略性接替能源,其开发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由于我国特殊的地质条件,至今还没有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煤层气赋存运移理论,且已有理论还远没有达到机理清晰、规律明确的程度,急需用新的实验手段加以验证和完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简称NMRI)作为一种先进的无损检测技术为此提供了崭新的技术途径。本文从新的实验角度出发,首次将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引入煤层气赋存运移规律研究领域,通过相关理论研究和直观、实时地实验观测,揭示煤层气在煤层中赋存运移机理,完善煤层气在煤层中赋存运移理论,从而寻求提高我国煤层气产量的技术措施,因此对我国煤层气开发具有重大的实际应用意义和理论价值。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在前人基础上,详细并系统论述了煤层气成臧、赋存和运移机理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煤层气产出过程中存在三效应主导作用阶段(有效应力、基质收缩和滑脱效应); 2、自主设计并研制完成了具有实用新型专利的、由非磁性聚碳酸酯材料制成的自压式三轴渗透仪,该渗透仪可同时改变围压、轴压和孔隙压,即实现三维应力状态; 3、利用自主研制完成的非磁性三轴渗透仪进行了煤层气解吸渗流特性实验研究,得到了新的煤层气解吸特性、渗流特性与有效应力间关系等的实验结论,验证了煤层气三效应主导作用阶段的存在,从而为煤层气赋存运移规律的NMRI实验提供了前期实验基础和信息; 4、在阐述NMRI机理的基础上,重点进行了煤和煤层气NMRI机理研究,揭示了NMRI的本质含义,分析了煤和煤层气NMRI性质,给出了煤层气NMRI成像测量方法; 5、将核磁共振成像理论与煤层气赋存运移理论相结合,建立了煤储层核磁渗透率模型,进行了煤层气微观扩散机理NMRI理论研究,给出了菲克扩散系数与核磁扩散系数间关系; 6、将装有煤试件的三轴渗透仪置于核磁共振成像仪磁体腔中,进行了自然状态下煤试件的NMRI实验、饱和水煤试样的核磁渗透率测定实验、气驱水NMRI实验、水驱气NMRI实验,期间根据情况选择了原煤试件和型煤试件,直观、实时观测了水在煤试样中的渗流过程、气驱水过程和水驱气过程,得到了大量具有实际工程价值的实验结论。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力,张健;阳泉矿区3煤层煤层气放散特性的实验研究[J];江苏煤炭;2000年03期
2 苏喜立,唐书恒,羡法;煤层气的赋存运移机理及产出特征[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3 张力,何学秋,王恩元,刘贞堂,马尚权;煤吸附特性的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4 李前贵,康毅力,罗平亚;煤层甲烷解吸—扩散—渗流过程的影响因素分析[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3年04期
5 张力,郭勇义,吴世跃;块煤瓦斯放散特性的实验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6 郭肖,付玉;一个煤层气储层数值模拟器[J];天然气工业;2003年01期
7 雷光伦,李希明,陈月明,汪卫东;微生物在油层中的运移能力及规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1年05期
8 张力,邢平伟;煤体瓦斯吸附和解吸特性的研究[J];江苏煤炭;2000年04期
9 张力,何学秋,聂百胜;煤吸附瓦斯过程的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0年06期
10 何学秋,张力;外加电磁场对瓦斯吸附解吸的影响规律及作用机理的研究[J];煤炭学报;2000年06期
11 于洪观,范维唐,孙茂远,叶建平;煤对超临界甲烷的吸附与解吸特性研究[J];煤炭转化;2004年02期
12 王生全,朱红娟;基于煤层气吸附—解吸性能提高抽放性的途径探讨[J];陕西煤炭;2002年04期
13 李小彦,解光新;孔隙结构在煤层气运移过程中的作用——以沁水盆地为例[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4年04期
14 郭大立,纪禄军,赵金洲,刘慈群;煤层压裂裂缝三维延伸模拟及产量预测研究[J];应用数学和力学;2001年04期
15 李钢;范喜生;马丕梁;樊少武;贾东旭;;本煤层瓦斯预抽钻孔合理布置间距的确定[J];煤炭科学技术;2011年03期
16 李祥明,戴振东,刘德浚,刘贵龄,薛同博,姜澄宇;摩擦作用下金属氧化反应的机理[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17 兰叶青,林玉锁,薛家骅;用一级动力学微分方程研究流动法中红壤吸附铜动力学[J];环境科学;1992年04期
18 赵元慧,王连生,丁蕴铮,孙维兴,郎佩珍;有机物在沉积物上吸附与解吸动力学常数的计算与测定[J];环境化学;1993年02期
19 顾小红,汤坚,张灏,袁身淑;烤肉的香气成分[J];无锡轻工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20 马芳;鞍钢利用变压吸附技术生产CO_2的探讨[J];冶金能源;199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路明;鲜晓东;姜永东;梁山;;用于煤层气流动特性研究的实验装置设计[A];2007'仪表,自动化及先进集成技术大会论文集(一)[C];2007年
2 孙平;鲜保安;张继东;王一兵;;煤层气解吸分馏机理探讨及其意义[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实践[C];2007年
3 刘丽民;苏现波;;平顶山矿区首山一井田煤层气解吸过程中的组分分馏[A];2008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琚宜文;林红;李小诗;侯泉林;谭静强;范俊佳;;煤储层甲烷稳定碳同位素与煤层气运移[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陶明信;;煤层气地球化学与资源类型研究进展[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李勇;彭卫东;;SCB60煤层气钻机的研制[A];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装备及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韩保山;张新民;;用典型曲线计算煤层气资源量[A];中国煤炭资源现状与勘探开发利用技术进展及环境保护——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炭田地质专业委员会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8 赵孟军;宋岩;苏现波;柳少波;秦胜飞;洪峰;;煤层气聚气历史研究及其地质意义[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9 董全庚;;煤层气与西部开发战略[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10 徐会军;王保玉;周东;;晋城矿区煤层气储藏特征及开发前景[A];瓦斯地质新进展[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巨鹏;煤层气赋存运移的核磁共振成像理论和实验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6年
2 夏文香;海水—沙滩界面石油污染与净化过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3 刘秀梅;纳米—亚微米级复合材料性能及土壤植物营养效应[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4 王尚军;银氧化锡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许光眉;石英砂负载氧化铁(IOCS)吸附去除锑、磷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6 周瑜;水—土环境中农药迁移富集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7 谢学俭;苏南稻麦轮作农田系统土壤中磷氮的流失[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8 杨侃;岩石微孔隙中气体吸附、链状分子运移的计算模拟及其油气地质意义[D];南京大学;2011年
9 谢发之;湖泊环境中营养元素(磷、铁)赋存及吸附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10 段林海;沸石分子筛的吸附扩散及应用[D];兰州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丽丽;磺胺二甲嘧啶及其主要代谢产物在砂质壤土中转归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2 张婷婷;活性炭吸附—生物再生处理高盐高浓度苯胺废水[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3 郭超;水体沉积物中石油类污染物释放规律研究及王瑶水库沉积物污染状况调查[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4 周崇松;金在活性炭上的吸附和解吸行为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5 石强;煤体结构及渗流特性的核磁共振成像实验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6年
6 王诗生;凹凸棒石吸附水溶性染料的性能及机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7 郑娜;自然水体生物膜吸附酚类化合物的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8 章全奎;金属微粉无结晶形成镀层机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9 高嵩;矿物—水体系的界面性质及吸附机理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邵振华;一体化吸附(反应)/预涂膜分离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国婴 刘克军;10口探井获较好煤层气显示[N];中国石化报;2010年
2 记者 瞿剑;山西发现大型煤层气田[N];科技日报;2001年
3 记者 朱殿勇;我国首条跨省区煤层气管道工程开建[N];河南日报;2008年
4 董雅俊;煤层气应用亟待拓展新领域[N];中国化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李仑 通讯员 郎亚娟;每天百万立方米煤层气被点天灯[N];中国煤炭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李仑 通讯员 郎亚娟;沁水煤层气安全开发路漫漫[N];中国煤炭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李萍 本报通讯员 龚奕丹;洁净新能源 还一片蓝天[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8 王康鹏;中石油力掘煤层气“金矿” 韩城项目两年将投16亿[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9 记者 王龙飞 通讯员 宋薇;港华煤层气液化项目一期工程投产[N];山西经济日报;2009年
10 刘涛;单独挺进煤层气[N];中国煤炭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