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参数对20CrMnTi渗碳钢的组织性能和表面残余应力的影响
【摘要】:本文通过金相组织的观察、X射线衍射等分析方法研究了渗碳后不同温度淬火、回火次数和不同磨削进给量对20CrMnTi钢表面和心部金相组织、硬度以及表面残余奥氏体量、残余应力和磨削后表面形貌与表面不平整度的影响规律。
结果表明:20CrMnTi钢经渗碳及不同温度淬火后,其金相组织从表面到心部的变化次序均为淬火马氏体+碳化物+残余奥氏体、淬火马氏体、淬火马氏体+铁素体;表面硬度梯度随距表面距离的增加均呈现出先增加而后降低最后趋于稳定的趋势。20CrMnTi钢经渗碳淬火处理以及一次或二次低温回火处理后,其残余奥氏体量和残余压应力均分别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而回火前的喷丸处理,将明显降低残余奥氏体量和增加残余压应力。与一次回火处理相比,除喷丸处理的变化量较大之外,二次回火处理的残余奥氏体及残余压应力量稍有降低。试样经磨削后,在进给量大于0.03mm时,其表面开始出现磨糊的氧化色,且进给量为0.06mm时表面出现裂纹。而磨削后表面的残余应力均由原来的压应力转变为残余拉应力,并且残余应力都随着磨削进给量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磨削后的再次低温回火处理,试样表面的残余应力及残余奥氏体量的变化规律与回火前的一致,但其残余应力与残余奥氏体量均明显的降低。磨削以及经再次低温回火处理后试样的表面不平整度的变化规律与磨削后表面的残余应力的变化规律相同。
|
|
|
|
1 |
А.Н.КУЛАКОВ;郭应国;;轴承钢贝氏体淬火时的奥氏体转变动力学和内应力[J];热处理技术与装备;1986年06期 |
2 |
А、Н、КулАкоВ;А、С、КАТАН;А、А、КАДырДН;黄培;;轴承钢贝氏体淬火时的奥氏体转变动力学与内应力[J];热处理技术与装备;1987年03期 |
3 |
文翠娥,孙培祯,谢长生,崔昆;残余奥氏体对GD钢断裂韧性的影响[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1992年11期 |
4 |
关力
,陈卉珍
,郑从伟;热处理工艺对20CrNi2 MoA钢残余奥氏体量的影响[J];轴承;2001年10期 |
5 |
梁宇,梁益龙,陈朝轶,刘静;新型贝氏体钢的弯曲疲劳性能[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
6 |
韦习成;李健;MENG Hua;;含亚稳残余奥氏体HSLA TR IP钢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J];摩擦学学报;2006年01期 |
7 |
江海涛;唐荻;刘强;刘仁东;严玲;;TRIP钢中残余奥氏体及其稳定性的研究[J];上海金属;2007年05期 |
8 |
孟繁杰,黄国靖,王永珊,钱宇白;软氮化整体淬火复合处理钢的组织特征[J];机械工程材料;1984年05期 |
9 |
杨春馥;;钢中残余奥氏体x射线测试方法的研究[J];物理测试;1985年02期 |
10 |
陈忠孝,张筑耀,杨德新,刘继臣;30CrMnSiNi2A钢焊接HAZ的组织对氢行为和性能的影响[J];焊接学报;1987年02期 |
11 |
井晓天;楼秉哲;谷臣清;沈福三;;疲劳断裂过程中渗碳层残余奥氏体的转变[J];金属学报;1990年01期 |
12 |
张蓉;周鹿宾;郑文龙;华惠中;;显微组织对低碳贝氏体钢腐蚀疲劳性能的影响[J];金属学报;1991年04期 |
13 |
张湘义;;具有择优取向的多相钢中残余奥氏体含量的X射线定量测定[J];物理测试;1991年06期 |
14 |
吴勇生;奥贝球铁中贝氏体和奥氏体对力学性能的影响[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
15 |
;读者·作者与编者[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1998年06期 |
16 |
朱子新,杜则裕,胡光立;残余奥氏体对300M超高强度钢冲击疲劳性能的影响[J];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2001年03期 |
17 |
E. Wirthl,R. Angerer,K. Hauzenberger;确定小型试样中残余奥氏体和铁素体数量的便利设备[J];钢铁;2005年06期 |
18 |
王晓亮;刘忆;;18Cr2Ni4WA钢的渗碳后热处理[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年S2期 |
19 |
吴海燕;;残余奥氏体的摩擦诱发马氏体相变行为及其耐磨特性的研究[J];热加工工艺;2007年16期 |
20 |
李林;王海艳;赵四勇;郑开宏;农登;赖胜红;;奥-贝可锻铸铁组织中残余奥氏体的研究[J];材料研究与应用;2007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