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孔钛的微观结构与性能研究
【摘要】: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多孔钛的制备工艺、微观结构与其力学性能和生物化学相容性之间的关系,初步探讨和分析了孔隙结构对多孔钛的断裂机制和导电性能的影响,以期利用多孔钛独特的孔隙结构、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与骨接近的力学性能,应用于种植体等骨科临床领域。
论文首先选取球形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作为造孔剂,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孔隙结构(孔隙度为10—70%,孔隙尺寸500μm,开孔率75%)可控的多孔钛。其孔隙分两种:尺寸为几十微米到几百微米、具有台阶表面、相互连通的宏观大孔隙和尺寸为几到十几微米分布在孔壁上近似球形的微孔。宏观大孔隙的孔隙度、孔隙尺寸及连通程度随着造孔剂体积分数及尺寸的增大而增大;与此同时,大孔隙的各向异性随孔隙尺寸的增大成线性降低。随烧结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晶粒尺寸增大,孔隙尺寸和数量减小,微孔隙的形貌逐渐趋于球形。
多孔钛的压缩应力-应变曲线具有线弹性阶段、塑性屈服平台和致密化阶段,而拉伸和弯曲应力-应变曲线只有线弹性特征。在三种状态下,多孔钛均发生脆性解理断裂,其主裂纹受大孔隙的控制,沿与外加载荷方向成45°角扩展。随孔隙度及孔隙尺寸的增大,多孔钛的压缩强度、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弹性模量均降低。与MOri-Tanaka模型相比,多孔钛的弹性模量、强度与孔隙度的关系更加符合Gibson-Ashby理论计算值;其泊松比v*介于-0.92—-0.37之间,且与孔隙尺寸近似成线性关系。随烧结温度的增大,烧结时间的延长和烧结真空度的提高,多孔钛的弹性模量和强度增大。
多孔钛(孔隙度为10-70%,大孔隙尺寸为100-500μm)在1 M NaOH溶液、0.1MH2SO4溶液和37℃Hank's溶液中的阳极极化曲线均具有活化-钝化特征,而在37℃0.9% NaCl溶液中表现为自钝化特征。随孔隙度的增大和连通大孔隙尺寸的降低,多孔钛的有效表面积增大,致使其腐蚀电流密度增大,但腐蚀电位变化不大(6%)。
多孔钛的电导率随孔隙度的降低(由70%降至10%)和大孔隙尺寸的增大(由150μm增至400)而增大。两者的关系符合麦克斯韦近似理论;而微分有效媒体近似理论仅适用于平均孔径为400μm,孔隙度为40-70%的多孔钛。综合考虑孔隙度、孔隙尺寸和形态等因素对多孔钛导电性能的影响,麦克斯韦近似理论和微分有效媒体近似理论分别修正为σ=σ0(1-ε)/(1+aε+bxε)和σ=σ0(1-ε)(c+dx),式中:σ和σ0分别代表多孔钛及孔壁材料的电导率,ε代表孔隙度,x代表孔隙尺寸,a和b分别为与实验条件和与孔隙形态有关的常数,c和d分别为依赖于系统参数和孔隙形态的临界指数。
|
|
|
|
1 |
张丽华;潘保芝;单刚义;;围压和孔隙结构对不同粒级砂岩孔隙度渗透率的影响实验研究[J];地质与资源;2018年03期 |
2 |
朱春笙;煤的孔隙度与煤质的关系[J];煤田地质与勘探;1986年05期 |
3 |
易敏,黄瑞瑶,孙良田,王珏;测量储层多孔介质孔隙度及其分布的新方法[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
4 |
王昕旭;;偏最小二乘回归在孔隙度预测中的应用[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5年06期 |
5 |
刘云;贺振华;汪瑞良;文晓涛;曾驿;;基于地震相分析的孔隙度预测[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10年04期 |
6 |
张凌;白建峰;;地震资料预测孔隙度的方法与分析[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18期 |
7 |
季赟;;浅谈地震资料预测孔隙度的方法及分析[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年04期 |
8 |
陈占清;李顺才;茅献彪;黄先伍;;饱和含水石灰岩散体蠕变过程中孔隙度变化规律的试验[J];煤炭学报;2006年01期 |
9 |
任勇,何伟,钱立军,孙艾茵,刘蜀知;岩石弹性变形中孔隙度变化公式及其应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5年03期 |
10 |
李传亮;孔隙度校正缺乏理论依据[J];新疆石油地质;2003年03期 |
11 |
谢月芳,PerArneBjorkum;石英砂岩孔隙度预测与时间、温度、深度、缝合面密度和含烃饱和度的关系[J];海洋石油;1999年02期 |
12 |
刘应;用测井资料组合分析油层目前孔隙度可能性的探讨[J];测井技术;1985年04期 |
13 |
Rashid D.Dzevanshir;马立祥;;不同埋藏深度泥质沉积物孔隙度定量评价的简易方法[J];基础地质译丛;1987年01期 |
14 |
R.D.Dzevanshir;周建民;;不同埋深的泥质沉积物孔隙度的简单定量分析[J];海洋地质译丛;1987年02期 |
15 |
任大星;梅宁毅;黄坤耀;;用多段反应带模型对怀集磁铁矿球的氢气还原反应速度的解析[J];化工冶金;1987年04期 |
16 |
Kri■ J;姜朴;;德拉瓦气田岩性关系和孔隙度的例证[J];国外油气勘探;1988年01期 |
17 |
M.Scherer;王建平;;影响砂岩孔隙度的参数:砂岩孔隙度预测模型[J];国外油气勘探;1988年06期 |
18 |
O·C·Maodonald,H·A·McCartney,张志;用数字化影象轮廓图计算防风林的孔隙度[J];防护林科技;1988年00期 |
19 |
冯启宁,尚作源;超高频(UHF)范围内沉积岩的介电特性[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3期 |
20 |
谭廷栋,张志伟;用“天然气标志”指示气层[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8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