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变Cu-Fe原位复合材料
【摘要】:本博士学位论文研究了采用感应加热熔炼及通过旋转锻、轧制和线拉变形制备形变Cu-Fe原位复合材料的方法。用光学显微镜、SEM、TEM、XRD等实验技术对形变Cu-Fe原位复合材料的Fe纤维形成过程、立体形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分析。结果指出,Cu-Fe铸态合金由Cu基体和α-Fe组成;在变形过程中,Fe树枝晶发生转动,平行于线轴方向排列;变形先在Fe树枝晶的一端开始,逐渐发展到整个树枝晶。中间热处理有利于Fe树枝晶变形发展成纤维。Fe纤维立体形态为弯曲的薄片状。经测定形变量在η=2.60~9.40范围内Cu相和Fe纤维厚度与形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为t=ae~(-bη),a、b取决于Fe含量、原始树枝晶尺寸和中间热处理等。
用MTS测定了形变Cu-Fe原位复合材料的强度,结果指出,强度随形变量增加而提高,Fe含量高,其强度也高。强度高于混合规则计算值。分析了其强化机理,认为是界面作用的结果。强度与Cu相厚度t_(Cu)呈Hall-Petch关系式,可用几何协调位错强化模型和界面位错源强化模型描述。
用四点法测定了形变Cu-Fe原位复合材料的电阻率,结果发现电阻率与Fe含量、形变量和中间热处理等有关。合金Fe含量越高,形变量越大,电阻率越高。中间热处理能促进Fe从Cu基体中析出,有效地提高其导电性。分析了导电性机理,认为主要是界面散射电阻率和杂质散射电阻率的作用。Fe溶入Cu基体中导致大的杂质散射电阻率,提高导电性的核心是降低Fe在Cu基体中的溶解度。建立了电阻率和微观组织之间的关系,计算值和实验结果吻合得较好。
用SEM观察了加热过程中Fe纤维的形态变化,测定了Fe纤维断开的有关数据,并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指出,Fe纤维形状从片状到颗粒状变化有三种历程:直接柱状化→Rayleigh扰动;直接边缘球化;晶界分裂→柱状化→Rayleigh扰动。并分析了其计算模型,经比较,计算值和实验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通过对强度和电导率的综合分析,提出了获得最佳结合的解决方案,并对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建议。
|
|
|
|
1 |
杨平;两淮地区深厚粘土人工冻土力学特性研究[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3期 |
2 |
李强,章新生,张亚芳,王苏;用声波检测冻土物理力学性质的研究[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2期 |
3 |
黄玉诚,孙恒虎;高水固结尾砂充填材料强度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矿业;1997年05期 |
4 |
孙慧玉,吴长春,卞恩荣;三维编织复合材料面内刚度和强度性能研究[J];复合材料学报;1998年04期 |
5 |
王秀峰,王永兰,金志浩;短纤维复合材料强度的体视学分析[J];硅酸盐学报;1998年04期 |
6 |
韦春;一种韧性环氧固化剂的合成研究[J];绝缘材料通讯;1998年03期 |
7 |
宋元伟,李再耕;水泥加入量对氧化铝-尖晶石质自流浇注料强度的影响[J];耐火材料;1998年05期 |
8 |
孙春一;管壳式换热器CAD软件系统的设计[J];抚顺石油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
9 |
赵军,何晓玲;关于冶金企业铁路轨道强度计算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江西冶金;1998年03期 |
10 |
史鹏飞,张奋林;大采出率条件下煤柱宽度的确定[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1998年05期 |
11 |
陆华;新型长纤维加强陶瓷[J];国外耐火材料;1998年04期 |
12 |
张河山,陈伟;铝门窗型材的受力计算[J];冶金丛刊;1998年06期 |
13 |
季润东;搭接焊接头搭板的静强度分析及其它[J];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3期 |
14 |
李海燕;新汶矿区煤巷锚杆支护技术应用与发展[J];煤矿开采;1999年02期 |
15 |
林跃忠,孙耀东,魏琦;硅灰在砌体结构中的应用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
16 |
吕志平;临时套管角焊缝强度核算方法[J];江苏电器;1999年02期 |
17 |
段玉玲,石振华,张玉刚;浅析预应力钢丝钢绞线强度与线材的关系[J];江苏冶金;1999年02期 |
18 |
张年丰;新闻纸脱墨再生技术[J];中华纸业;2000年01期 |
19 |
雷旻,梁益龙,王海峰,朱建培;回火温度对30CrMoSiA钢复合组织强度的影响[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
20 |
蒋德稳;硅粉对砼技术性能的改善[J];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