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动态系统协同仿真及刚柔耦合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摘要】:
对于现代轨道车辆的机械-电子复杂系统而言,基于多体系统(MBS, Multi-body System)的集成设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系统集成设计能力的提高需要以下三要素的支持:具有创新思维的设计理念、多专业软件工具及其接口处理技术,其中,专业软件工具接口处理技术是体现创新思维的关键。
从系统集成设计能力出发,通过多种类型轨道车辆动态仿真研究,以及与试验对比的经验累积,本文提出了协同仿真与设计方法体系(CSDM, Collaborative Simulation and Design Methodologies)。这一方法体系具有如下两个特点:①以控制器模型移植和瞬时工作点线性分析作为MBS与CACE (Computer Aided Control Engineering Software)接口处理技术对策;②以几何约束构建主要约束、弹性内力约束逼近辅助约束作为柔性体对MBS接口处理对策。按照上述接口关系所建立的协同仿真平台更加强调了多专业知识的集成、协同设计的交互和分析工具的互补。
基于上述协同仿真与设计方法体系(CSDM),以四个典型工程案例为研究对象,本文进一步开展了如下基于多体系统的协同仿真及刚柔耦合应用研究与验证:
1.为了提高磁浮车辆电磁悬挂(EMS, Electro-Magnetic Suspension)的轨道适应性及鲁棒稳定性,采用上述MBS与CACE接口处理对策,提出了单轨正交模型及2-DOF主动控制策略。侧滚摄动可以转换为两侧沉浮摄动,因此悬浮单元的2DOF主动控制实质上具有沉浮、点头、横移、摇头和侧滚等5DOF摄动的鲁棒稳定性。由于电磁铁模块运动模态截取误差的适度降低,2DOF主动控制的悬浮与导向稳定性得到提高。主动导向控制以导向电流差动方式实现了悬浮单元的轨道对中控制。在高速磁浮列车模块化组装的协同环境下,对曲线通过性能、线路匹配性能和车桥耦合机制等3个专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端部横向力敏感变化及端部减载问题得到了测试数据的证实。
2.为使轨道客车横向稳定仿真分析更好地体现其特殊的自激振动意义,提出了一种基于轮轨匹配的横向稳定性分析新方法。以某出口地铁编组车辆作为研究对象,基于MBS的多车编组非线性协同优化方式,确定了既有线路UIC54/ORE提速120km/h的优化方案。在空簧装车特性的虚拟测试与试验对比基础上,利用模板建模仿真技术,给出了一列8车编组的舒适性评价。在考虑空簧高度阀的位移滞后特性情况下,弹性联结抗侧滚扭杆的改进方案可以形成适当的抗侧滚等效刚度以确保乘坐舒适性。
3.以新型DQ35钳夹车作为大型刚柔耦合系统研究对象,进行了重载横向稳定性、重载曲线通过安全性和空车回送速度等刚柔耦合动态仿真。仿真结果表明:由于采用了上述柔性体接口处理技术对策,大型刚柔耦合动态仿真结果具有试验可比性,如导向销横向力的动荷系数和空载短联挂回送速度等均与线路动力学试验相吻合。对于重物摩擦约束稳定性和重载小半径曲线通过等运行安全性问题,刚柔耦合动态仿真进一步给出了其动力学解释,其所提出的改进建议已在长大货车的研制与试验中被采纳。
4.在刚柔耦合技术应用领域,为了分析结构振动对疲劳寿命的影响程度,进一步提出了一种基于刚柔耦合仿真的振动疲劳分析方法。以集装箱平车车体垂向振动加速度偏大作为是典型分析案例,基于刚柔耦合动态仿真的摩擦减振对比分析揭示了在车体弹性振动激励形成过程中,摇枕悬挂的斜楔摩擦低频卡滞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影响因素。基于动应力恢复等后处理数据,通过危险点动应力的模态相关性分析和循环应力的幅频统计对比,确定了车体振动对结构疲劳的影响程度。
本文的课题研究工作得到如下项目资助:
1、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复杂产品协同设计、仿真、优化一体化平台研究开发及其应用》(项目编号:2006AA04Z160);
2、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高速磁浮车辆研制(一)》(项目编号:2004AA505240);
3、“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300KM/H高速动车组现代集成制造系统(项目编号:2006BAFO1A01)。
|
|
|
|
1 |
张保锋,谢金法,刘成晔,何伟;基于VPT的2302R-100自行电站传动系动力学仿真的实现策略[J];汽车科技;2004年03期 |
2 |
洪炉;王国治;;热气机柔性动力学特性仿真及振动分析[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S1期 |
3 |
余永华;杨建国;;船舶柴油机瞬时转速仿真计算模型的研究[J];内燃机学报;2008年06期 |
4 |
李笑;卜继玲;黄运华;黄健;;SIMPACK中的柔性体动力学仿真分析研究[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0年01期 |
5 |
罗卫平;;基于刚柔耦合的数控机床动态特性分析[J];机床与液压;2011年05期 |
6 |
金国光,刘又午,王树新,刘广瑞,王建明;带有空间伸展机构的复杂航天器柔性多体动力学分析[J];中国机械工程;2000年06期 |
7 |
杨庆俊;王晓雷;郑钢铁;;单轴柔性体气弹簧主动隔振研究[J];液压与气动;2006年07期 |
8 |
王远锋;水小平;;基于ADAMS柔性体的分析及在太阳阵展开中的应用[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6年09期 |
9 |
林建生;王姗;张宝欢;张霖;;内燃机多连杆机构的多体动力学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
10 |
肖建军;章程;刘淑香;;门式起重机柔性体的建模方法研究[J];中国重型装备;2008年01期 |
11 |
王艳秋;谢进;陈永;;有限刚体元方法在微扑翼飞行器翅翼动力分析中的应用[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9年01期 |
12 |
高海龙;吴晓;李振华;刘璐;;柔性齿轮的多体动力学仿真方法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09年10期 |
13 |
席瑞萍;高崇仁;;基于ADAMS的塔式起重机动力学仿真[J];中国重型装备;2009年04期 |
14 |
赵真;肖余之;杜三虎;唐国安;;太阳电池阵大范围运动反作用力矩求解方法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0年07期 |
15 |
鲁明;胡聪良;孙伟;冯霏;邱晨;;基于刚柔耦合的导轨滑块移动副建模[J];中国工程机械学报;2010年03期 |
16 |
谭平,陈振藩,赵清生;柔性梁行波端子匹配控制法[J];航天控制;1994年03期 |
17 |
金国光,刘又午,王树新,张大均;有限段方法及其在凸轮机构中的应用[J];机械设计;2000年08期 |
18 |
程广庆;周邵萍;郑超瑜;林匡行;;基于ADAMS和ANSYS的往复压缩机有限元分析[J];压缩机技术;2006年04期 |
19 |
冯刚;刘志峰;张洪潮;;基于仿真技术的制动器效能研究[J];机械工程师;2008年07期 |
20 |
李春;刘玉柱;;小型航空发动机虚拟样机设计与仿真分析[J];机电一体化;2008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