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直接转矩控制技术研究
【摘要】:基于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直接转矩控制技术研究,以大容量、大转动惯量系统为研究对象,以直接转矩控制理论为基本控制原理,以解决应用于交流电力推进船舶的推进电机控制技术为目的开展了系统研究,为完善和改进目前船舶电力推进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掌握电力推进控制系统控制技术,并逐步实现国产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本文首先对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的发展历史和应用现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对直接转矩控制技术的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以及目前的研究热点和现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描述和研究,从而找出直接转矩控制技术在应用于船舶电力推进系统时的特殊需求,探索适用于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的直接转矩控制技术的完善与改进方向。
其次,在建立基本直接转矩控制系统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转矩脉动分析指标,并对输出转矩脉动成因进行了系统分析。以此为出发点,探索减小电磁转矩脉动的改进控制策略。
之后,对零电压矢量在直接转矩中的调节作用以对比分析和定性分析加定量分析计算的方式进行了系统研究,给出了零电压矢量的作用效果与其它相关控制变量的定量关系,为零电压矢量的合理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电压矢量控制扇区12扇区划分的理论和预置区域的零电压矢量插值算法,不需增加主控回路功率器件,解决零电压矢量施加效果的不可预知问题,发挥其对转矩的“独特”调节作用,减小电磁转矩脉动,为大容量、大转动惯量系统实现推进电机加速控制提供控制思想。
通过各控制变量空间矢量关系的数学分析,提出了直接转矩控制预测算法,设计了一个磁链幅值预测单元,提供了磁链幅值增量计算公式和电磁转矩定量预算公式,为直接转矩预测控制技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通过α角对电压矢量调节作用影响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并结合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的自身特点与工况要求,以及直接转矩常规控制策略面对大容量、大转动惯量系统所暴露出的问题,系统分析了转矩调节不对称性的成因,探求转矩调节不对称性本质,为在特定的工况时,合理的利用转矩调节的不对称性,对提高控制系统的动态响应速度、保证DTC系统的动态性能和静态调节精度提供理论依据。
最后,针对船舶电力推进系统,在不增加任何外部硬件设备的前提下,基于零电压矢量作用效果的研究结果、“十二扇区划分”、“零电压矢量插值算法”、转矩调节不对称性分析的结论等,设计了“船舶电力推进直接转矩控制自适应控制系统”,并经过与实船测试数据的对比分析,验证其有效性。
|
|
|
|
1 |
邓启文,尹力明,佘龙华,吴峻;直接转矩控制的发展与展望[J];微特电机;2002年01期 |
2 |
张叶明;赵克友;;基于直接转矩控制的双馈风力发电系统[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09年02期 |
3 |
苏陈云;杨向宇;;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转矩脉动的产生及其抑制方法综述[J];微电机;2010年03期 |
4 |
徐艳平,曾光,孙向东;永磁同步电机的直接转矩控制的研究[J];电力电子技术;2003年03期 |
5 |
胡虎,李永东;交流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策略——现状与趋势[J];电气传动;2004年03期 |
6 |
郑天江;王克难;王大志;;基于三电平的直接转矩控制方案[J];沈阳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
7 |
毛朝斌;;采集瞬时无功作为辅助变量的直接转矩控制[J];电机技术;2008年01期 |
8 |
倪大成;年晓红;刘可安;;十八边形磁链直接转矩控制算法设计及实现[J];铁道学报;2008年02期 |
9 |
谭新元;;基于模糊理论的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09年10期 |
10 |
周武;;一种改进的直接转矩控制算法[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5期 |
11 |
李夙;董天祺;;直接转矩控制技术在德国的发展[J];电气传动;1994年05期 |
12 |
周箴,陈宏,万淑芸,王离九;直接转矩控制中的模型切换[J];兵工自动化;1998年03期 |
13 |
赵传峰;朱承高;;直接转矩控制的发展现状及前景[J];电气自动化;1999年04期 |
14 |
周箴;陈宏;万淑芸;王离九;;直接转矩控制中的模型切换[J];电气自动化;1999年05期 |
15 |
赵伟峰,朱承高;直接转矩控制的发展现状及前景[J];电气传动;1999年03期 |
16 |
阮智勇;宋文祥;朱洪志;;异步电机模型预测直接转矩控制方法[J];电工电能新技术;2014年04期 |
17 |
葛兴来,齐永龙,冯晓云,陶若冰;直接转矩控制低速运行区段的建模与仿真研究[J];电气传动自动化;2003年01期 |
18 |
万文斌;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直接转矩控制[J];微特电机;2005年06期 |
19 |
王钦若,杜玉晓;交流电机直接转矩控制技术研究综述[J];机电工程技术;2005年11期 |
20 |
刘慧博;;基于神经网络的异步机直接转矩控制及仿真[J];包头钢铁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