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蒸发器细薄膜蒸发机理研究
【摘要】:细薄膜蒸发因其具有较高的传热性能,在船舶制冷行业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发展空间。本文基于热力学和传热学理论及杨-拉普拉斯方程,对细薄膜传热传质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建立了描述微通道中的细液膜蒸发传热传质数学模型。模型考虑了温度变化对工作流体热物性的影响。液体被吸附的薄膜厚度、通道高度、随温度变化的热物理性能的影响都包含在这个模型中,模型的壁面过热度达到50K。当液体在受热的固体壁面流动时,形成的弯月面分为三个区域:平衡稳定液膜区、过渡液膜区和固有弯月面区,过渡液膜区的热阻较小,传热性能很高。液体的流动伴随有蒸汽流动,通过气液分界面进行热量和质量传递。数值计算结果表明,与变化的热力学性能模型相比,恒定的热力学性能模型在较高的过热下对液体的压力差和全部的细薄膜传热效率评价过高。工质为水,被吸附的薄膜厚度受分离压力的控制,在过热度为20K时达到最小。在过热高于20K时最大的薄膜曲率和液体压差开始减小。随着过热度的增大,表面接触角也随之增大,分离压力梯度增大,热流密度最大值增大。增大过热度可以加强细薄膜蒸发区域的液体流动和传热。Hamaker常数A会对细薄膜蒸发的相关热物理性能产生影响,增大壁面温度,可以增强细薄膜区域的液体流动和传热。对细薄膜蒸发区域的传热机理的更深入的研究,有助于优化高性能的蒸发器和其他传热设备的设计。本文的数值计算结果可作为参考,设计最佳温度范围内的细薄膜蒸发器。
|
|
|
|
1 |
;煎煮提取、薄膜蒸发联合装置介绍[J];中国临床医生;1977年05期 |
2 |
;简易浸煮渗漉薄膜蒸发连续装置[J];人民军医;1975年10期 |
3 |
路慧霞;马晓建;;水平管降膜蒸发传热的实验研究进展[J];化工机械;2008年02期 |
4 |
皮丕辉,马四朋,涂伟萍,杨卓如;新型内冷式薄膜蒸发器的传热与蒸发性能[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8期 |
5 |
李风兰;;水处理采用新技术效果良好[J];铁道标准设计;1982年06期 |
6 |
任建勋,姬朝玥,张信荣,王崧,梁新刚,过增元;热电集成薄膜蒸发废水处理系统的轻量化分析[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1年01期 |
7 |
;产品推介[J];机电信息;2007年32期 |
8 |
邓孙禄;;鲜蛋能和特殊气味的货物同装一舱吗?[J];航海;1982年03期 |
9 |
许莉,王世昌,王宇新,凌毅;水平管外壁薄膜蒸发侧表面传热系数[J];化工学报;2004年01期 |
10 |
庞立升;;一种分离热管及其运行分析[J];太阳能;2008年09期 |
11 |
曲勇;;滴淋降膜式水源热泵机组试验[J];城市住宅;2009年04期 |
12 |
马伟斌;夏文慧;陈伟康;林丽英;王世平;;表面多孔管用于溴化锂制冷沉浸式发生器的性能研究[J];制冷;1992年03期 |
13 |
蒋绿林;多孔烧结表面强化沸腾换热最佳结构的研究[J];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
14 |
袁珂,胡润淮;介绍一种真空薄膜浓缩方法[J];大学化学;1997年03期 |
15 |
薛德明;膜分离技术在医药、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中国海洋药物;1994年01期 |
16 |
;IMO船用液位及流量产品──传统技术与现代工艺的完美结合[J];船舶;1996年01期 |
17 |
华新;攻克聚氨酯涂料游离TDI难关[J];建材工业信息;2003年11期 |
18 |
;上海攻克聚氨酯涂料游离TDI难关[J];新材料产业;2003年10期 |
19 |
陈柳华;甘礼华;赵云辉;刘明贤;;氟比洛芬脂质体的制备及其载药性能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7期 |
20 |
杜季亢!030003;浅析逆流漂洗法在处理含铬废水中的应用[J];山西机械;1999年S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