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对称共面波导与微带天线的综合及应用
【摘要】:近年,随着无线通信需求的不断增加,宽带、双频无线通信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无源器件性能的改进以及新型器件的涌现都促进了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共面波导(Coplanar Waveguide, CPW)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微波传输线。与微带线相比,它具有低损耗、高集成度、易于与器件串并联等优点。它的出现给单片微波集成电路及其相关领域带来了里程碑似的革命。非对称共面波导(Asymmetric Coplanar Waveguide, ACPW)作为CPW的扩展,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ACPW器件的研究与设计中,ACPW的综合是不可逾越的。
天线作为无线通信系统必不可少的部件,其性能好坏将对整个系统的性能产生重大的影响。微带天线以其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由于无线通信系统对微带天线的要求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需要研制相应的微带天线。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交通运输部交通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的资助下,本文对ACPW和单馈切角圆极化微带天线的综合模型、基于ACPW的双频带通滤波器和宽带定向耦合器、满足工程应用的新型微带天线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1)根据保角变换理论推导了有限介质厚度ACPW和介质覆盖金属背敷ACPW的准静态分析公式。以此为基础并结合神经网络,构造了它们的综合模型,并通过保角变换分析、仿真与测试等实验数据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此外,为了提高介质覆盖金属背敷ACPW综合模型的计算精度,提出了一种将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 GA)与Levenberg-Marquardt (LM)算法相结合的混合算法(GA-LM混合算法)。采用该混合算法进行训练可使综合模型的最大相对误差小于8.1%,而采用已有算法进行训练其最大相对误差大于15%。
(2)提出了一种基于非对称阶跃阻抗ACPW i皆振器的双频带通滤波器。与传统阶跃阻抗双频带通滤波器相比,在第一通带两侧分别实现了一个额外的传输零点,提高了滤波器的频率选择性。此外,提出了一种CPW嵌入式开路谐振器,并应用于滤波器的输入和输出端,实现了独立可控的传输零点,显著地提高了滤波器的性能。
(3)推导了平行耦合线定向耦合器实现理想匹配与隔离的必要条件。为了满足该条件,提出了一种基于ACPW的电容性相速补偿技术。以此为基础,研制了一个宽边耦合CPW定向耦合器,其隔离度大于20 dB的相对带宽从25%提高到了61.8%。为进一步提高隔离度,又提出了一种将缺陷地结构(Defected Ground Structure, DGS)与ACPW相结合的改进方案。改进后宽边耦合CPW定向耦合器的最大隔离度为57.2 dB,隔离度大于20 dB的相对带宽达81.1%。
(4)提出了两个基于神经网络的微带天线综合模型。模型一应用于传统单馈切角圆极化微带天线,模型二应用于可调谐单馈切角圆极化微带天线。该模型可计算出单馈切角圆极化微带天线的两个重要设计参量(正方形贴片大小和切角尺寸),显著地提高了天线的设计效率。电磁仿真和加工测试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5)提出了一种低交叉极化低驻波比宽带线极化微带天线。通过采用叠层贴片配置和二维蜿蜒带条馈电技术,将微带天线电压驻波比小于1.2的阻抗带宽提高到了22%(804-1002 MHz),在此频率范围内E面和H面交叉极化电平都小于-20 dB。此外,对该微带天线进行了参数化研究,给出了设计指南。
(6)提出了水平蜿蜒带条馈电技术,采用该技术可实现良好的阻抗匹配和得到对称的辐射方向性图。以此为基础,针对超高频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读写器研制了两个单馈宽带圆极化叠层微带天线,其轴比小于3 dB的圆极化带宽分别为10.8%(838-934 MHz)和13.5%(838-959 MHz)在圆极化工作带宽内电压驻波比均小于1.5,增益都大于8.5 dBi,天线指标满足工程应用。
(7)提出了一种应用于海事卫星通信BGAN终端的2×2连续旋转微带天线阵。该天线阵引入了不等输入阻抗天线单元和ACPW串联馈电网络。该天线单元为切角圆极化微带天线,其馈电结构为三维蜿蜒带条,调整馈电带条的物理尺寸可非常容易地实现不等输入阻抗且不影响其辐射特性。与微带串联馈电网络相比,ACPW串联馈电网络具有较低的辐射损耗,并且与不等输入阻抗天线单元相结合,提高了馈电网络的设计灵活性。测试结果表明,电压驻波比小于1.5的阻抗带宽达40.5%,轴比小于3 dB的圆极化带宽达25.6%,在BGAN系统工作频率范围内天线增益大于11.6 dBi。所设计的天线阵满足了BGAN终端的应用要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
|
|
1 |
车仁信,张坤武;微带天线作为车载卫星电视接收天线的理论探讨[J];大连铁道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
2 |
赵云,帅农村,苗放;一种微蜂窝室内吸顶式基站天线的研究[J];电波科学学报;2003年05期 |
3 |
张军,朱旗;利用混合模型法计算微带天线间互耦[J];微波学报;2004年03期 |
4 |
周碧峰;;微带天线工作原理和设计[J];电子技术;1980年01期 |
5 |
K·马德儒比;梅岭;;关于微带天线的空腔容积内所储存的能量的精确表达式[J];雷达与对抗;1986年05期 |
6 |
徐琰,张立东;矩形微带串馈线阵的设计和仿真[J];制导与引信;2003年04期 |
7 |
韩庆文,易念学,李忠诚,雷剑梅;圆极化微带天线的设计与实现[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
8 |
牛俊伟,钟顺时;柱面共形蝶形微带天线的阻抗特性和方向图研究[J];电波科学学报;2004年05期 |
9 |
曾文波;方形切角园极化微带天线的设计[J];广西工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
10 |
董伟伟;;改变微带天线基板形状实现圆极化[J];遥测遥控;2008年05期 |
11 |
夏京祥;;毫米波微带天线[J];火控雷达技术;1987年04期 |
12 |
饶亲江,龚中麟,徐承和;偏心圆环及同心圆-椭圆环微带天线的谐振特性[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1期 |
13 |
丁卫平,徐金平;背腔式微带天线电磁散射分析的FEM/POPTD方法[J];电波科学学报;2002年04期 |
14 |
吕文俊,程崇虎,朱洪波;一种小型加载微带天线的设计[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
15 |
车仁信;张坤武;程鑫;;微带天线参数模拟测试[J];电子测量技术;2005年03期 |
16 |
王昊;;IE3D仿真软件在天线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武夷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
17 |
孙玉发;微带天线技术及其发展[J];无线电工程;1998年04期 |
18 |
朱美红,曹必松,张雪霞,李伟华,姚保纶,周岳亮,何萌,陈正豪,刘铁军;高温超导圆极化微带天线辐射性能的研究[J];电子学报;2000年09期 |
19 |
张实华,张远威;一种用于GPS的微带天线[J];四川轻化工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
20 |
汪伟,梁仙灵,钟顺时;一种双极化微带天线阵的设计[J];雷达科学与技术;2004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