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恶劣海况下船舶运动简捷鲁棒自适应控制
【摘要】:为了解决特别恶劣海况(简称“超恶劣海况”,释义见附录1)现有船舶运动控制理论不适用或控制效果不理想的难题,本文以“超恶劣海况条件下的船舶运动路径跟踪控制”为选题,进行系统性的理论探索研究,期望对超恶劣海况下海难救助、不可避免的船舶大洋航行等提供理论指导。本文分别针对辨识建模算法、超恶劣海况测试平台、制导算法、船舶运动控制理论和控制工程实现5个关键点进行了深入研究,采用“鲁棒”+“自适应”+“简捷”的技术路线,即船舶运动控制算法在一定海况下具有稳健性,海况变化较大时要具有适应性,最终的控制律要形式简捷,易于实现,目标是提出一套考虑船舶控制工程需求(执行器配置约束、算法实时性)和现实船舶服役海洋环境条件的、较为完备的路径跟踪控制算法。本文首先针对船舶运动存在多变量耦合、实船操纵性试验新息(即“新信息”)长度有限等特点,将多新息辨识技术引入到船舶运动辨识建模研究中,提出了一种考虑多变量耦合机制的自组织多新息辨识算法。通过大连海事大学科研实习船“育鲲”轮开展实船试验提供数据支撑,包括旋回试验、Z形试验、非对称Z形试验,建立能够准确反映“育鲲”轮实际动态的4自由度数学模型。结合海洋环境干扰(风、海浪、海流)机理模型构建出能够描述超恶劣海洋环境的船舶运动仿真测试平台。制导和控制是船舶控制系统实现复杂自动航行任务的两大重要模块。制导方面,本文通过引入虚拟小船导引和动态切换机制,提出一种基于“动态虚拟小船”思想的制导算法,解决了已有LOS(Line-of-sight)制导算法不能直接应用于船舶路径跟踪控制这一问题。该算法能够为船舶自动航行提供更为合理的导航机制。控制方面,本文设计考虑了工程实践中存在模型高度不确定、执行器配置约束、控制工程要求算法实时性强以及超恶劣海况干扰问题,利用鲁棒神经网络控制和低频增益学习算法避免对神经网络的权重学习,通过构造在线学习的增益关联系数以镇定外界干扰和模型摄动,从而降低其对船舶动态的影响。该算法具有形式简捷、计算负载小、易于工程应用的优点。本文所有实验采用Matlab/Visual Basic混合编程实现,取得的模拟超恶劣海况下的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出路径跟踪控制设计方法的有效性。该研究对提高船舶海上安全保障、推进船舶国产化装备研制具有现实意义,为实现高效航运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
|
|
|
|
1 |
江林,李积德;基于船舶运动信息的航行海域海浪特性预报[J];中国造船;2005年03期 |
2 |
陆蔼庆,赵永平,陈永利,黄雅天;船舶运动速度及姿态角监测系统[J];海洋科学;1994年03期 |
3 |
刘亚东,李晗,谭家华;船舶运动仿真系统的开发[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
4 |
袁士春;郭晨;史成军;;基于线性变参数的船舶运动H_∞控制及仿真[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
5 |
刘长征;周磊;;波浪中船舶运动的仿真及预报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0年12期 |
6 |
黄会营;段晓明;;船舶运动视景仿真系统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仿真;2012年01期 |
7 |
王志明;谈谈《国际海上避碰规则》中船舶运动的几种状态[J];世界海运;1994年05期 |
8 |
;挪威研制出新型船舶运动监测系统[J];水运科技情报;1996年04期 |
9 |
石德新,万磊,江世媛,曹正泉,刘悦;6自由度船舶运动模拟系统[J];船舶工程;1997年02期 |
10 |
宋竞正,秦洪德;最优化方法在船舶运动预报中的应用[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
11 |
詹成胜,邹早建,郑伟涛;船舶运动格林函数远场部分的数值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2年04期 |
12 |
白世贞;张松涛;;船舶运动系统模糊控制器设计及稳定性分析[J];系统工程学报;2008年05期 |
13 |
赵大明;施朝健;彭静;;应用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的船舶运动模型参数辨识[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
14 |
艾玲;;船舶运动极短期预报的若干方法回顾[J];硅谷;2009年21期 |
15 |
陈远明;叶家玮;张兮龙;;船舶运动的极短期预报试验[J];船海工程;2010年01期 |
16 |
古文贤;风致漂移与风致偏转[J];世界海运;1995年04期 |
17 |
谢颖;谌栋梁;佟继平;王晓飞;杨丽珏;;无迹卡尔曼滤波器在船舶运动状态估计中的应用[J];船舶工程;2013年S2期 |
18 |
林莉,万德钧,李滋刚;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船舶运动数学模型的辨识[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
19 |
杨盐生;船舶运动控制研究[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3年02期 |
20 |
严仁军;陈晓飞;;基于单陀螺九加速度计系统的船舶运动状态监测研究[J];舰船科学技术;2009年09期 |
|